道人颜色好,称是汉时民。
不逐龙虎斗,空随麋鹿春。
浩歌移嵩岳,意气凌衣巾。
轩荣何足语,高节滋嶙峋。

【注释】

道人:道士。颜色好:形容道人的容颜漂亮。称是汉时民:自称是汉代的百姓。不逐龙虎斗,空随麋鹿春:不和神仙争斗,只随着麋鹿、野鹿在春天里游荡。浩歌:放声歌唱。移嵩岳:把嵩山作为自己的靠背(比喻自己有傲世独立的性格)。意气凌衣巾:意气高扬,凌驾于世俗之上。轩荣何足语,高节滋嶙峋:高洁的志向不值得一提,高尚的节操更加突出了其嶙峋的特点。

【译文】

道士容貌秀美,自称是汉代百姓。

不与神仙争胜,只是随意跟随麋鹿和野鹿在春天里漫游。

放声歌唱,将嵩山当作自己的依靠(表示自己有傲世独立的品格);

意气昂然,超越世俗。

显赫的权势不值得一谈,高尚的节操更加突出了他的独特性格。

【赏析】

《放歌》诗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当时李白四十岁,在长安供奉翰林。这首诗是他为道士所写,表现了他对道教思想的认同和对道家精神的追求。

首句“道人颜色好”直接赞美了道士,这是对他外貌的描述,也是对他内在气质的评价。接下来“称是汉时民”,则是对道士身份的肯定,表明他确实是汉朝的百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中间四句则通过道士的行为和态度,来体现他的高洁品质和独立人格。“不逐龙虎斗”,是对道士性格的描绘,他并不与神仙争胜,而是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空随麋鹿春”,则是对道士生活态度的描写,他像麋鹿一样自由地生活,不受世俗的束缚,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最后两句“意气凌衣巾”“高节滋嶙峋”,则是对道士人格魅力的颂扬。他有着高尚的志向,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个性。他的高洁品质和崇高节操,使得他在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这首诗通过对道士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独立人格,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李白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然的喜爱,以及他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