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春,原名瞿应绍,清代诗人
清江苏上海人,字陛春,号子冶,又号月壶。
嘉庆间诸生。
官浙江玉环同知。
工诗。
善鉴别金石文字。
书画俱工,尤精画竹及篆刻。
尝监制茗壶,摹陈曼生,手镌铭赞,制造精致,为曼生壶之亚。
诗亦清逸。
有《月壶题画诗》。
生卒年:?-?
陛春,原名瞿应绍,清代诗人
清江苏上海人,字陛春,号子冶,又号月壶。
嘉庆间诸生。
官浙江玉环同知。
工诗。
善鉴别金石文字。
书画俱工,尤精画竹及篆刻。
尝监制茗壶,摹陈曼生,手镌铭赞,制造精致,为曼生壶之亚。
诗亦清逸。
有《月壶题画诗》。
生卒年:?-?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诗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技巧、情感等的综合评价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读懂诗作的内容,明确其思想情感,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这一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诗人的情感。 首先从“江南镫市照花红”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日江南的美景图——灯市热闹,红花耀眼;然后分析“春酒梅花一笛风”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竹图,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竹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是逐句释义: 1. 云衣欲卸碧天长,清影高寒半出墙。 - "云衣"比喻竹子的绿色叶子,像穿着一袭白色的衣裳。 - "碧天"指的是晴朗的天空,暗示着竹子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 - "清影"指竹子的影子,"高寒"形容竹子挺拔、坚韧的品质。 - "半出墙"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只有一半露出土面
【注释】 萧萧飒飒:指风吹竹林的声音。半林秋:指深秋时节的竹林。唧唧(jī jī):虫鸣声。窥:偷看。墙头:墙角。月上墙头:指月光透过竹枝映在墙上。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深秋时节,作者在画竹时所见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美的执着追求。 首句“萧萧飒飒半林秋”,用拟人手法写秋风扫过竹林,发出飒飒声音。次句“欲写风枝笔暂留”,诗人正想描绘出风中的竹枝,忽然想到笔还没有写完
【注释】 才:刚刚。写:描绘。君:您,指你的朋友。别后:分别之后。 寄:赠送。 【赏析】 此诗是赠别之作。“梅花”是古代诗文中常写的题材,因为梅花有傲霜凌雪、高洁坚韧的品质,所以历来为人们所赞美。这首诗就是以梅花自喻,借梅抒写离愁别绪。首句点明时间,次句写景,三句直说离亭别后思念之情难以排解,末句用典,意在说明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厚谊。全诗写得委婉含蓄,情真意切
【注释】 ①小院:小院落。露霏微:雨后露水沾湿了草叶,形成一层薄雾。 ②新篁(huán):新长出的竹子。掩:遮盖。短扉:用竹篱笆围成的矮门。 ③横琴:把琴横在膝上弹奏。相对坐:面对面坐着。 ④烟翠:指秋日的景色,烟雾笼罩着绿色。 ⑤赏析:这首七绝以清幽淡雅的意境描绘了一个秋天雨后的小院,通过“横琴”和“烟翠”等词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清江苏上海人,字陛春,号子冶,又号月壶。 嘉庆间诸生。 官浙江玉环同知。 工诗。 善鉴别金石文字。 书画俱工,尤精画竹及篆刻。 尝监制茗壶,摹陈曼生,手镌铭赞,制造精致,为曼生壶之亚。 诗亦清逸。 有《月壶题画诗》。 生卒年:?-
魏礼是一位生活在清代的诗人。以下是对其的介绍: 1. 早年经历:魏礼,字和公,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他不仅是文学家、诗人,还是一位隐士。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少年时期因学业表现不佳而受到哥哥魏禧严格的管教,但魏礼并未因此抱怨,反而在逆境中更加刻苦自励。 2. 文学成就:魏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格豪迈直率,工诗文,喜任难事
严我斯字就思,号存庵,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他生活在康熙年间,大约1629年至约1709年。严我斯出身于浙江湖州府归安县,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其诗各体皆工,尤其擅长唐宋诗风的融合
聂元樟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杏林,定远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曾担任茂州学正的官职。 聂元樟的诗作风格独特,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例如,他的《浩然堂集》中就收录了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