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向征途母计归,密缝手线在儿衣。
只今线绝临行手,儿纵归来膝下非。
【注释】
- “哀鞠四绝”:指母亲因思念儿子而悲伤至极。
- 子:这里指儿子,也泛指子女;母:母亲。
- 征途:旅途中。
- 膝下:子女的脚下。
- 非:同“违”,背离。
【赏析】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是一首思妇盼儿归来的诗歌。诗人以一个母亲为视角,通过回忆和想象,表现了一位母亲的无限愁苦和对儿子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幽深,感人至深。
首句“儿向征途母计归”,点明题旨。诗人在开篇就直抒胸臆:“我的儿子要远行,我正计划着让他回家来。”然而,由于战争,儿子不得不踏上征途。
次句“密缝手线在儿衣”,诗人描绘了一幅母亲正在为儿子缝补衣服的生动画面,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与担忧。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手线”比作“针”,将母亲的心比作“针眼”,形象地描绘出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情景。这种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具体,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句“只今线绝临行手”进一步展开第二句的内容,描绘了母亲正在为儿子临行前缝补衣服的情景。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母亲的手线已经断了,无法再继续为儿子缝补衣物。这一句中,“临行手”既指临行前的缝纫,又暗含临别时的不舍。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更具诗意和情感深度。
最后一句“儿纵归来膝下非”,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诗人设想,如果儿子能够平安归来,那么他的膝下就不会受到战争的侵扰。这一设想虽然美好,但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表达方式既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忧虑,又展示了他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与牵挂。
【译文】
儿子要出发去打仗,母亲正在为他准备回程时穿的衣裳。现在线断了,临行前他只能自己动手穿针引线。可如今他一旦归来,那膝下的家恐怕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