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莫漫倚升平,天宝当年久讳兵。
南诏烟尘畴敢问,渔阳鼙鼓自相惊。
马嵬杖屦难收队,龙厩分驹乍转程。
剪棘为朝虽草创,封丸传赦已风行。
此时兴复人皆望,何事安诛史尚横。
衣白山人徒受紫,宝鞍良姊又居营。
剑门花鸟停朝泪,戎幕鸡乾出夜声。
掌禁仍归帷幄侍,军容谁许众勋瞠。
可怜西内空呜咽,眼看张李独伤情。
已传鼠雀睢阳尽,复见风沙邺下倾。
东都未必殊精彩,河朔终须倚父兄。
但使汾淮常在阃,岂烦回纥再收京。
【注释】
肃宗:唐代皇帝李亨(玄宗的曾孙)。天宝年间,安禄山发动兵变,唐朝一度陷于危殆。唐肃宗即位后,力图恢复中原,平定叛乱,但因朝政腐败,军事上屡遭失败。这首诗就是作者借肃宗自比,抒发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失望之情。莫漫倚升平:不要轻率地依赖太平局面。升平,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安定的局面。久讳兵:长期忌讳战争之事。讳,同“忌”,忌讳。南诏烟尘畴敢问:不要说南方蛮夷的战争烽火了。畴,岂,表示反诘。渔阳鼙鼓动相惊:渔阳郡的战鼓一响,就使人们惊慌不安。比喻战乱不断,人心惶惶。马嵬杖屦难收队:在马嵬驿(今四川省成都市)被赐死,难以收拾残部,只好含泪而去。龙厩分驹乍转程:从皇宫中分出的马匹,刚刚转过马圈,就要奔赴沙场。剪棘为朝虽草创:虽然简陋,但毕竟开始了朝政建设。封丸传赦已风行:颁布诏书,宣布赦免罪状,已经广为流传。此时兴复人皆望:当时的人都在盼望着国家能重新振兴。兴复,恢复。何事安诛史尚横:为什么还要诛杀像史思明这样的叛将呢?史尚宽,即史思明,唐安禄山的儿子,曾一度拥兵自立,后受降,封归义王。衣白山人徒受紫:穿白衣的山野之人,只能受到微薄的俸禄。衣白,穿着白色的官服;紫,紫色的官服。宝鞍良姊又居营:美丽的姐姐也被迫参与军务。良姊,美丽的姐姐。剑门花鸟停朝泪:剑门一带的花儿鸟儿,都停止了歌唱,流下了哀伤的眼泪。戎幕鸡乾出夜声:军营之中,鸡鸣之声此起彼伏。戎幕,军营。乾,同“馆”,军营中的小屋。掌禁仍归帷幄侍:仍掌管禁卫军,仍旧在宫廷内侍奉君王。帷幄,古代帝王所坐之处,此处指皇帝。军容谁许众勋瞠:军队的阵容是谁允许这些功勋卓著的人冲锋在前的呢?众勋,众多有战功的人。张李,指张巡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抗击安史叛军的名将。看,是动词。西内空呜咽:长安城内空空荡荡,一片悲凉。西内,京城长安城西面的宫殿区。张李独伤情,只有张巡和李光弼独自伤心落泪。已传鼠雀睢阳尽,复见风沙邺下倾:已经传来消息说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县西南)的守军投降了,邺下(今河北临漳县)也被敌军攻破。东都未必殊精彩,河朔终须倚父兄:东都洛阳未必有特别出色的风景,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父亲兄长的力量来支持。汾淮常在阃,岂烦回纥再收京:黄河以北地区永远需要我们来保卫边疆,不需要再依靠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力量来收复京师了。
【赏析】
《肃宗应制》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咏史以抒怀。诗前四句写景抒情,点明主题,后四句咏史抒怀,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首联写诗人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及对时局的忧虑。深居莫漫倚升平——不要轻率地依赖太平局面。升平,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安定的局面。久讳兵——长期忌讳战争之事。讳,同“忌”,忌讳。南诏烟尘畴敢问——不要说南方蛮夷的战争烽火了。畴,岂,表示反诘。渔阳鼙鼓动相惊——渔阳郡的战鼓一响,就使人们惊慌不安。比喻战乱不断,人心惶惶。马嵬杖屦难收队——在马嵬驿(今四川省成都市)被赐死,难以收拾残部,只好含泪而去。龙厩分驹乍转程——从皇宫中分出的马匹,刚刚转过马圈,就要奔赴沙场。剪棘为朝虽草创——虽然简陋,但毕竟开始了朝政建设。封丸传赦已风行——颁布诏书,宣布赦免罪状,已经广为流传。此时兴复人皆望——当时的人都在盼望着国家能重新振兴。兴复,恢复。何事安诛史尚横——为什么还要诛杀像史思明这样的叛将呢?史尚宽,即史思明,唐安禄山的儿子,曾一度拥兵自立,后受降,封归义王。衣白山人徒受紫——穿白衣的山野之人,只能受到微薄的俸禄。衣白,穿着白色的官服;紫,紫色的官服。宝鞍良姊又居营——美丽的姐姐也被迫参与军务。良姊,美丽的姐姐。剑门花鸟停朝泪——剑门一带的花儿鸟儿,都停止了歌唱,流下了哀伤的眼泪。戎幕鸡乾出夜声——军营之中,鸡鸣之声此起彼伏。戎幕,军营。乾,同“馆”,军营中的小屋。掌禁仍归帷幄侍——仍掌管禁卫军,仍旧在宫廷内侍奉君王。帷幄,古代帝王所坐之处,此处指皇帝。军容谁许众勋瞠——军队的阵容是谁允许这些功勋卓著的人冲锋在前的呢?众勋,众多有战功的人。张李,指张巡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抗击安史叛军的名将。看,是动词。西内空呜咽——长安城内空空荡荡,一片悲凉。西内,京城长安城西面的宫殿区。看,是动词。张李独伤情——只有张巡和李光弼独自伤心落泪。已传鼠雀睢阳尽——已经传来消息说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县西南)的守军投降了。复见风沙邺下倾——邺下(今河北临漳县)也被敌军攻破。东都未必殊精彩——东都洛阳未必有特别出色的风景,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父亲兄长的力量来支持。河朔终须倚父兄——黄河以北地区永远需要我们来保卫边疆。岂烦回纥再收京——不需要再依靠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力量来收复京师了。(回纥:北方少数民族,原属我国突厥族,曾与唐结盟,助唐灭安史之乱。)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当时诗人正流放黔中道(今贵州遵义市一带)。诗人借咏史以抒怀。诗前四句写景抒情,点明主题;后四句咏史抒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首联借历史典故说明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居莫漫倚升平”,不要轻率地依赖太平局面。这里说诗人不愿苟且偷安,而要奋发有为。“久讳兵”,长期忌讳战争之事,这反映出诗人渴望统一、安定的愿望。“南诏烟尘畴敢问”,不要说南方蛮夷的战争烽火了,连云南的边患也不能谈。这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安史之乱仍在持续进行的现实情况。“渔阳鼙鼓动相惊”,“鱼腹钟声闻九重”,这是诗人记忆中的安史之乱的情景。“马嵬杖屦难收队”,“龙厩分驹乍转程”,则描绘了诗人流放到荒僻之地时的艰难境况。“剪棘为朝虽草创”,“封丸传赦已风行”,诗人目睹朝廷虽已颁下赦令,但广大民众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兴复人皆望”,诗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宁生活。但现实却令人失望:“何事安诛史尚宽”,诗人不禁感慨:为何还要杀掉像史思明这样有功于国家的叛将!“衣白山人徒受紫”,美丽的姐姐也被迫参与军务,这是何等悲惨的命运!“剑门花鸟停朝泪”,“戎幕鸡乾出夜声”,这是多么凄凉的景象!“掌禁仍归帷幄侍”,“军容谁许众勋瞠”,诗人在流放之地仍然不忘职守,时刻准备报效国家。诗人还希望国家尽快摆脱当前的困境:“已传鼠雀睢阳尽”,“何事安诛史尚宽”。
颔联诗人借古讽今。“衣白”两句是说,那些穿白色衣服的山野之人,只能得到微薄的俸禄,他们被迫参与军事行动,处境多么可悲。“剑门”、“戎幕”两句则是说,那些身在战场的将士们,日夜辛勤地操练兵马作战,他们的功绩如何能够被人所知?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和期望。“看”,动词。“西内空呜咽”,长安城内空空荡荡,一片悲凉。“张李独伤情”,“张李”是指张巡和李光弼两位名将,他们忠心耿耿地守卫着国都长安。“已传鼠雀睢阳尽”,睢阳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