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分水晓香台,门掩疏钟昼不开。
曾是木樨花下客,年年今日又重来。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石桥分水晓香台”中,“石桥”“分水”,“晓香台”,都是点题。“晓香台”即“香炉峰”。这是作者重游故地时所见的胜景。诗人从石桥上过,来到分水的香台前,看到香炉峰上晨雾缭绕,山花飘香,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于是便有“门掩疏钟昼不开”之感叹。次句“门掩疏钟昼不开”,写庵门关闭,无人接待的情景。第三句“曾是木樨花下客”,写自己曾经在香火鼎盛的时候,来此游玩,与僧众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花下客”三字,既表明了诗人与僧人的关系,又表达了诗人对当年情景的回忆和怀念。末句“年年今日又重来”,写诗人重来此地时的心情。诗人用“又”字,说明不是第一次,而是每年都要来的。这句中的“重来”与前面所写的“曾为花下客”相呼应,表明诗人与这里的僧众已经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全诗语言朴实,意境幽雅,富有哲理性。

【答案】

重过端上人庵不遇(其一)

石桥分水晓香台,门掩疏钟昼不开。

曾是木樨花下客,年年今日又重来。(注释:石桥、香台:指香炉峰上的石桥和香炉峰上的寺庙。晓香台:早晨的花香沁人心脾的地方。分水:指香炉峰上分水岩。门掩:指庵门紧闭。疏钟:寺院里的钟声稀疏。昼不开:白天不开门。曾是:过去。木樨花:指桂花。此处借指佛教徒。重来:指每年这个时候都来。)(译文:石桥上分着溪流,早上香气弥漫的香台,庵门紧紧地关闭,寺里的钟声响得稀疏,白日里它也没有打开。)

赏析:这首小令写的是诗人重游旧处,不见僧友而惆怅不已的情形。

开头一句“石桥分水晓香台”,就点出“香台”的所在——香炉峰上。“石桥”、“分水”等字眼,不仅写出了香台的具体位置,而且暗示了诗人游览时的心境。“晓香台”三字,则进一步渲染了山花的馥郁之气,也烘托出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情。“门掩疏钟昼不开”,则写出了庵门紧锁,僧不可见的寂寞情景。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寓情于景之中。诗人通过描写香台之景,抒发了自己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之情;而“门关疏钟昼不开”句,则写出了诗人因不能见到僧友而产生的遗憾之感。

后二句“曾是木犀花下客,年年今日又重来”承上启下。“曾是木犀花下客”,是指诗人曾在香炉峰下居住多年,因而对那里的景物十分熟悉。“花下客”三字,既表明了诗人与僧众的关系,也表达了诗人对当年情景的回忆和怀念。“年年今日又重来”,则是说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来到香炉峰下,与当年一样的景色,一样的心情。这两句话虽然只是叙述往事,但其中蕴含的意味却很丰富:既有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又有对今天重游旧处的欣喜之情;既是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反思……总之,这两句话写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