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雁一行。
此夜衔杯惭庾亮,几年持斧笑吴刚!
观涛岂必钱塘上,碧海银潢自渺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答题模式:本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作用(特点、效果)是……(或“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的作用是……”。

【答案】

译文:在秋光中行船远途,兰舟桂棹泛出天香。明月皎洁,圆峤上人千里之外,风急帆高,一行雁儿飞向远方。此夜举杯邀月,我惭愧地不如庾亮;几年来砍伐斧斤,笑倒吴刚!

赏析:首联描写中秋之夜的景色:月光朗照,碧水荡漾。客居他乡,远离亲友,游子思归心切,所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慕之情。颔联写中秋望月怀远:月明圆峤,人在千里;风急帆扬,雁行成队。尾联写登临观海之想:观赏潮涛并非一定要到钱塘江,大海广阔无垠,自能领略其壮美。全诗以“客路”开篇,以“潮声”结语,中间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而含蓄隽永。

参考译文:

在这淡淡的秋光里航行在漫长的客道上,划着兰草做的船桨,桂花树做成的船篷泛出阵阵幽香。明亮的月光下,圆峤上的人们相隔千里,疾风正吹起一帆顺风的白帆,一行大雁正向南飞翔。今夜举杯邀请月亮,我惭愧比不上晋朝的庾亮的清高,多年来砍伐斧柄,笑倒吴刚的徒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任满回京时,由汴梁经颍昌北去陈州的途中所作。前六句为第一联,写舟中所见秋色。淡荡二字概括了秋光的特点和诗人的心境。秋日的阳光斜照着漫漫旅途,兰草作舟楫,桂花作船篷,一路泛着香气,可见此行之悠闲。这两句既写出了秋天的气候特征,也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后四句为第二联,写中秋之夜的景色。明月照耀着辽阔的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悬挂在天际。圆峤指圆峤山,即今山西永济县东南的华山。古人传说山上有仙人居住,故称仙山。此时正值中秋之夜,明月当空,照得人与天相接,相距遥远。诗人仰望天空,不禁感慨万千。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看到天上圆圆的月,想到人间的亲人朋友,自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他又想到自己身在异乡,远离家人,不能与亲人共赏明月,因此感到惆怅。

第三联写中秋望月怀远。月明圆峤,人在千里之外。此时诗人抬头仰望夜空,只见一轮明月挂在天边,那圆圆的月光洒向大地。此时诗人又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在遥远的异乡仰望着同一轮明月,心中不免生出一种离愁别绪。同时由于自己身在异乡,远离家人朋友,因此对明月格外珍惜。此时诗人又想起了古人所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望相似”,自己虽然身处异地,但只要心中有亲人和朋友,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支持。

第四联为第三联的进一步展开。此时正值中秋佳节,秋风习习,吹动着帆蓬,使得白帆随风飘荡。诗人看到这美丽的夜景,不禁想起古人所说的“风急知劲草,日暮见秋林”。此刻的诗人已经登上了陈州城头,放眼望去,只见一片茫茫大海。此时的诗人已经回到了故乡,回到自己的家中。他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分。同时他也为自己能够回到家乡而感到庆幸。

最后两句为尾联:此时正值中秋佳节,诗人举杯邀月饮酒赏月。他看到月亮挂在天空中发出明亮的光辉,便举起酒杯向月亮敬酒。这时他突然想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都在远方遥望着月亮,他们也同样会想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吧。于是诗人感叹道:自己惭愧得比不上晋朝的庾亮那样清高。庾亮曾任豫州刺史和中书监等职,他在任期满后回到家乡南阳隐居。他的一生清廉正直,不受贿赂不攀附权贵,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诗人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在思念自己,同时也感到自己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和信任。因此他感叹道:多年来砍伐斧柄,笑倒吴刚。吴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神人,他曾因为偷砍月宫里的桂花树而被玉帝罚做永恒的苦工。如今他已经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的家中。他看到家乡的美景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不禁感到高兴和满足。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节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的胸怀宽广、气度不凡的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