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送客复何言,门外骊歌酒一尊。
芒屩故应寻帝子,藜床岂必恋公孙!
只愁白社高风散,况看沧州落日昏。
吴越交游如见问,鸡声竟夜舞刘琨。

【注释】

客中送客复何言:客居他乡,送人离去,该说些什么呢?客中:客居他乡。

门外骊歌酒一尊:门外传来了送别宴会上唱歌饮酒的欢乐气氛。骊歌:《诗经·小雅·采薇》:“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毛传:“骊,骊山也。有骊驹,马名也。骊山之丘有骊水,今作骊歌以送之。”后泛指送别宴会的歌谣。酒一尊:用酒杯盛满一杯酒。尊:古时的量器,容量为二升或四升。此处形容酒杯中的酒十分充足。

芒屩(máng jià)故应寻帝子:芒屩,是古代的一种鞋履,形似草叶,多用作行路时穿在脚底的鞋。帝子:帝王的儿子。这里指西晋末年建立南燕国的慕容超,字世修。《晋书·姚兴载记》说他“少而聪敏,涉猎经史。”又《宋书·索虏传》说,“世修性聪惠,有才学,善骑射。”

藜床岂必恋公孙:藜床,即藜木编做的床。古人常用藜木来制作家具,所以称为藜床。公孙:公孙策,字季龙,东晋权臣。

只愁白社高风散,况看沧州落日昏:白社,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当时天下大乱,百姓纷纷逃命。后来有人提出,应该把天下分为九州,每州各置一个土神。这种土神被称为社神。这里用“白社”比喻当时的乱世。沧州:沧州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

吴越交游如见问,鸡声竟夜舞刘琨:吴越,指今江苏、浙江一带地区。交游:朋友交往。如见问:好像见到老朋友那样。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姚兴公还乡之作。姚兴公,名兴,字世修,西晋末年建立南燕国的人。(见《晋书.姚兴载》)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送姚兴公北还时写的。

首联两句写送别之情。“客中送客复何言”,是说在客居他乡的时候,送人离去,该说些什么呢?“门外骊歌酒一尊”,是说门外传来了送别宴会上唱歌饮酒的乐声。“门外骊歌”,指送行之人唱着骊歌送别;“酒一尊”,指送行之人用酒杯盛满一杯酒相赠。这两句写送别的场面,渲染离别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颔联两句写送别之意。“芒屩故应寻帝子”,是说穿着芒屩(一种草鞋),应当去寻找皇帝的儿子慕容超。因为慕容超是西晋末年建立南燕国的君主。“藜床岂必恋公孙”,是说睡在藜床上,也不见得要恋慕公孙(即公孙策,字季龙)。因为公孙策只是权臣,并非英雄豪杰。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也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前半首写饯别情景,后半首写别后思念之意。颈联两句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只愁白社高风散”,是说担心白社的战乱将高远的志向消散了。“况看沧州落日昏”,是说更何况看到沧州(今河北沧州一带)落日黄昏。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又表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心。

尾联两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吴越交游如见问”,是说和吴越的朋友们交往就像见面一样亲切自然。“鸡声竟夜舞刘琨”,是说听到鸡鸣之声,不禁联想到刘琨(字越石)当年闻鸡起舞的情景。“竟夜舞刘琨”,既表现出诗人对刘琨高洁品格的赞美,也流露出自己壮心不已的情怀。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以送别友人为契机,既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又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