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洪崖乞大还,朅来烟火混人间。
几回掷剑横青海,一笑携瓢挂碧山。
煮石似应消壮气,斫苓尚欲壮颓颜。
峰头紫气朝如盖,为问犹龙可渡关?

诗句: 曾向洪崖乞大还,朅来烟火混人间。

译文: 曾经向洪崖山祈求长生不老,归来后发现世间的烟雾已经模糊了视线。

注释: 1. “曾向洪崖”:指的是向洪崖山求取长生不老的方法或愿望。2. “乞大还”:意为祈求获得更大的力量或寿命。3. “朅来”:归来的意思,表示从某地返回。4. “烟火”:这里指代世俗的尘嚣和纷扰。5. “混人间”:形容世间的烟尘已经遮蔽了双眼,无法分辨真相。6. “几回”:几次、多次。7. “掷剑”:挥剑的动作,可能象征着抗争或战斗。8. “横青海”:比喻在青翠的青海湖边投掷剑气。9. “一笑”: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困难或挑战。10. “携瓢”:携带瓢饮,可能象征着隐居生活或简朴的生活态度。11. “挂碧山”:挂在碧山之上,意味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12. “煮石”:烹煮石头,可能象征着修炼或净化身心的过程。13. “消壮气”:消除旺盛的气势,可能指修炼过程中的一种心境。14. “斫苓”:砍伐树木,可能象征着对过去的放弃或重新开始。15. “补衰颜”:弥补衰老的容颜,可能指通过修炼或保养来恢复健康。16. “峰头紫气”:山峰上弥漫着紫色的祥气,象征着吉祥或神圣的气息。17. “为问犹龙可度关”:询问是否有像孔子一样能够渡过难关的人,暗示自己寻求智慧和指导。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理想的深刻思考。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修行和超脱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情感,如世俗的纷扰、修行的艰辛等。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