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好鸟啼,提壶相送石城西。
江天渺渺孤帆远,草树依依望眼迷。
社稷奠安馀献纳,江淮儿女藉提携。
从来知恤惟乡土,前席烦公奉拜稽。
【注释】
朱雀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石城:南京古称,因金陵城有石头山,故称。提壶:指送别。“提”是提起的意思,“壶”是酒器。石城西:即石头城边,即南京城西。社稷:古代指国家,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合称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奠安:安定。余献纳:指贡献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江淮:指长江和淮河一带,泛指江南地区。儿女:指男女青年。藉:同“藉”,依靠、倚靠。前席:指敬客的席位。烦公:请对方帮忙。奉拜稽首:恭敬地行礼拜谢。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描写了诗人饯别朋友钱桐溪北上的情景。全诗四联,每联八句,共三十二句。第一、二联描写饯别的地点和送别的情态;第三联描写离别时的景色;第四联写诗人对友人的劝勉。
第一联,朱雀桥边好鸟啼,提壶相送石城西。朱雀桥边,风景美丽,鸟儿鸣叫,人们相聚欢送钱桐溪。
朱雀桥,又名津渡桥,建于三国时期,位于南京秦淮河上。相传南朝宋孝武帝时曾在此建“南苑”,后改称朱雀苑,并筑此桥,故名。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为古都南京一大名胜。唐时桥上有楼观,为游览胜境。诗人送别好友,自然要在朱雀桥畔分手,因此以“朱雀桥边”作景,起兴发端。“好鸟啼”,点出送别的时间是在春日,而春天是鸟儿最为欢快的时候。“提壶”,即提着酒壶,是说钱桐溪要喝酒饯别了。“石城西”,即南京城西,这里指送别地点。石城即石头城,在今南京市鼓楼区东南面。《南史·陈本纪下》:“(大宝元年)五月乙亥,魏人寇石头城。”可知此处是送别地点。朱雀桥与石头城都是南京著名的风景点,诗人选择在这里送别友人,足见二人友情深厚。
第二联,江天渺渺孤帆远,草树依依望眼迷。江天渺渺孤帆远,江水茫茫,孤舟远行。草树依依望眼迷,草木葱茏,目送远行之船迷蒙一片。
这一联紧承上联而来,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象。“江天渺渺”写出了江水宽广无边,波平如镜,映照着天空,使人觉得江水好像与天际相连,无边无际。“孤帆远”写出了船帆孤单的样子,给人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草树依依”则是写草木茂盛,绿意盎然,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望眼迷”,则写出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时,视线被远处的景物吸引,无法收回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送别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第三联,社稷奠安馀献纳,江淮儿女藉提携。社稷奠安馀献纳,国家的安定需要有人献计献策,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江淮儿女藉提携,江淮地区的百姓需要有人扶持帮助,我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到你吗?
这一联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社稷奠安”,指的是国家安定、繁荣昌盛。这里的“献纳”并不是指贿赂的意思,而是说国家需要有人献计献策,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江淮儿女藉提携”,则是说江淮地区的百姓需要有人扶持帮助,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里的“提携”并不是指拉扯或拖拉的意思,而是指支持、鼓励的意思。诗人希望朋友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朋友能够照顾到江淮地区的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四联,从来知恤惟乡土,前席烦公奉拜稽。从来知恤惟乡土,一直以来我都关心乡土人民的生活,现在请你坐下休息一会吧。前席烦公奉拜稽,请你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吧,我们要好好地谈一谈。
这一联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从来知恤惟乡土”,意思是我一直都很关心乡土人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况牵动着我的心。“前席”,原意为车上的座位,此处借指宴席上的位置。“烦公”,是请对方帮忙的意思。“奉拜稽”,恭敬地行礼。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请你坐下休息一会吧,我们可以好好地谈一谈,聊一聊彼此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诗人希望朋友能够抽出一些时间来休息一下,同时也希望朋友能够关注一下乡土人民的生活情况,给予他们一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