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坐到廓然时,不着纤毫看一丝。
谁今未识虚明体,更拜延平一问之。

”`

江杂咏十一首大胜关

湛然坐到廓然时,不着纤毫看一丝。
谁今未识虚明体,更拜延平一问之。

注释:

  • 湛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居士,明代哲学家、学者。他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学观点,主张“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与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统一的。他还提倡“性即理”、“性即心”的哲学思想,认为人性是天性的体现,人性就是天道。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与天同化的境界。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廓然:廓然无累,指心境开阔,不受外界纷扰。形容一个人内心宁静,不被世俗所困扰,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 不着纤毫:没有一点瑕疵或缺陷。形容事物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瑕疵。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端正,没有任何缺点和不足之处。
  • 看一丝:观察细微之处。形容一个人细心观察,对细节非常敏感。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力很强,能够捕捉到微小的变化和细节。
  • 谁今未识虚明体:现在还有谁能理解虚空与光明的本质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感慨。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思考,而当时的人们往往被物质利益所蒙蔽,无法理解这种超脱世俗的思想。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更拜延平一问之:我再次拜求你给予我解答。延平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者,以其博学多才而闻名。这里的一问之是指求教于人,表示向他人请教以获得答案的意思。湛先生在这里谦虚地向延平求助,希望他能给予自己一些关于虚空与光明本质的见解。
    赏析:
  • 这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大胜关的描绘,展现了长江壮丽的景观和它给人带来的震撼。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大胜关的描述,传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
  • 湛先生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作的内涵。同时,他也注重诗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 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诗句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引导他们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