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折梅亭,行行且停停。喜望桑梓迩,肃肃迅霄征。
回思昨宵火,旅魂为怔营。不能亟极救,如我伤群生。
一城焚尚可,四方若为情。谁挽天河水?谁灭天火星?
毋曰既焦烂,乃尚可回生。
【解析】
本诗是诗人于乾符二年(875)避乱途中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前半部分写诗人出梅岭时的情景;后半部分抒写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过梅岭感兴”这一句是全诗的开头,点明题目,概括了全诗的主题。“步出折梅亭,行行且停停”,诗人在折梅亭徘徊,停停走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迟疑不决的心情。“喜望桑梓迩,肃肃迅霄征”,意思是说看到家乡就在眼前,于是振奋精神,奋然前行。“回思昨宵火,旅魂为怔营”,诗人回想起昨天晚上发生的那场火灾,心中十分不安,感到十分恐惧。“不能亟极救,如我伤群生”,意思是说不能尽快地扑灭火源,就像我一样让百姓受惊受苦。“一城焚尚可,四方若为情”,“一城”指某一座城池,“四方”指的是四面八方。“一城”虽然烧了,但还可以挽救,“四方”虽然被烧毁,但是无法挽回。“谁挽天河水?谁灭天火星?”这是说谁能挽住天上的河流,谁又能扑灭天空的火星?“毋曰既焦烂,乃尚可回生。”意思是说不要说已经焦烂不堪了,还有可能复苏过来。
【答案】
译文:走出折梅亭,走走停停。看到家乡就在眼前,振奋精神,奋然前行。想起昨天夜里发生的那场大火,心中十分不安,
感到十分恐惧。不能尽快地扑灭火源,就像我一样让百姓受惊受苦。“一城”虽然烧了,但还可以挽救,“四方”虽然被烧毁,但是
无法挽回。谁能挽住天上的河流,谁又能扑灭天空的火星?不要说已经焦烂不堪了,还有可能复苏过来。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五首《过梅岭》之一,写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64)。当时安史之乱还未结束,中原一带烽烟四起。杜牧从北方南下,途径梅岭。他目睹中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不禁感慨万千,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是五绝中较为著名的一篇。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一二句),写诗人出梅岭时的情景。诗人走出梅岭折梅亭,走走停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他欣喜地遥望故乡,又怀着严肃的心情,踏上征途。第二层(三四句),写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第四句“喜望桑梓迩”,写出了诗人的关切之意和对故乡的深情。第五句“肃肃迅霄征”,表明诗人要远赴他乡,投身到战争之中去。第三层(五六句),抒写作者对战事的担忧以及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愤懑心情。七八两句写诗人想到昨夜发生的那场大火,深感忧虑。“旅魂为怔营”,说明这场灾祸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痛苦。最后二句“不能亟极救,如我伤群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广大人民疾苦的同情。“一城”指某一座城池,“四方”指的是四面八方。“一城”虽然烧了,但还可以挽救,“四方”虽然被烧毁,但是无法挽回。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而流畅自如,用词精当而富有感情色彩。全诗紧扣“感兴”二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