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山可怜,到山已忘山。
问我到山意,此意亦忘言。
忘言是忘我,安知山为大。
山上不属山,空中一鸟过。

【注释】

  1. 茅山:位于江苏句容,因东晋道士许逊曾于此隐居而得名。山上有茅山道院。
  2. 宫遂宿道院:指在茅山道院住宿。宫遂,地名,在今安徽芜湖境内。
  3. 上宫:指上茅山。
  4. 下宫:指下山。
  5. 二首:即《茅山道院》。这是两首七绝。《茅山》是第一首,《宿道院》是第二首。
  6. 忘言意:指诗人对山水之景的领悟和感受已达到了一种无言以语的境界。
  7. 安知:怎么知道。
  8. 大:指“大丈夫”。
  9. 过:飞过。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一体的禅理体验。
    首两句写登山观景。从字面上看,似乎在说:登上了茅山之后又去上了宫遂(即茅山),然后住在道院。然而这不过是诗人的主观想象而已,实际上他只是在茅山上游览了一番。“望山山可怜”,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已经将身外之物置之度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之中了。这里所说的“可怜”二字,既是感叹山之美,也是赞叹自己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高远境界。“到山已忘山”,这是诗人的主观体验。当他站在高高的茅山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环拱,峰峦叠翠,真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地,他不禁产生出一种“到此方知天地大”的感觉。“忘山为大”,就是这种感觉的反映。
    第三、四两句是说:问我登临的目的是什么?我的本意已经忘却,所以也就无法向你解释。“此意亦忘言”,“此意”就是指前面说的“忘山为大”。“忘言”也就是忘却了人我之间的差别,忘却了世俗之见。这实际上是说:我已经超然物外,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安知山为大”,就是这种心境的表现:“安”就是怎么;“知”就是懂得;“何”是哪里;“为大”就是认为伟大。
    第五、六句是说:山上的景色并不属于我,就像空中的飞鸟从我身旁飞过一样,与我毫不相干。这里所说的“山上不属山”,是说山上的景物不属于我,而我是自在地生活在其中。“空中一鸟过”,是说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们并没有受到任何束缚,而我也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语言也十分简明,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十分复杂和微妙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