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秋水清,秋空秋月明。
肃肃霜台客,水月随之行。
明月照子襟,清江濯子缨。
况值清明时,皇路无险倾。
清心以明德,劳谦有终吉。
佝偻走循墙,家庭有遗则。
于己无胜心,于物无德色。
何以上功最,谦者德之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三言两语的概括;然后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次读懂题目要求,如赏析“何以上功最,谦者德之益。”这句话。
(1)
本诗首联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所见到的秋江秋水和秋空秋月,是全诗的起笔。“清”是秋江、秋水的特征;“明”是秋空、秋月的特点。一“清”一“明”,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下文抒写离情奠定了气氛基础。
(2)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了诗人所见的霜台客人形象。霜台,即指朝廷。这二句写霜台上的行人,是诗人想象中的霜台客。从“水月”二字可知,霜台之上有楼阁亭台,而“客”则在楼上。“随”字写出霜台客与江上月光相伴而行的情景。“行”字既写出了霜台客的动态,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3)
颈联两句写霜台客的衣着打扮。“明月照子襟”,是说霜台客人的衣襟被皎洁的月光照耀得明亮透明;“清江濯子缨”,是说霜台客人的衣带被清澈的江水冲洗干净。“子”字,是诗人对霜台客人的尊称,含有敬重之意。这两句写霜台客的衣着,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霜台客的衣着,虚写霜台客的心境。这四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以“明月”和“清江”两个自然景观作比,将霜台客的衣襟和衣带比作江水和明月,既生动地写出了霜台客衣着的质地,又含蓄地表现了霜台客高洁的情操。
(4)
尾联两句写诗人的感慨。“况值清明时,皇路无险倾”,意思是:更何况正值清明时节,皇帝的道路没有险阻。“清心以明德,劳谦有终吉”,是说:只要保持清白之心,光明磊落行事,即使勤劳谦虚也一定能够成功吉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
【答案】
译文:秋风萧瑟,碧水澄澈,秋空万里,皓月当空。霜台之上,一位行人,衣袂飘拂,与明月相伴而行。明月映照着你的襟袖,清澈的江水冲刷着你的衣带。何况此时正是清明时分,道路畅通无阻啊!请保持一颗清廉之心,光明磊落地行事吧,勤劳谦虚一定会成功吉祥的。
赏析:此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所写的一首送别小令。诗的开头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所看到的秋江秋水、秋空秋月以及霜台上行走的行人。首联“清”是秋江、秋水的特征;“明”是秋空、秋月的特点。一“清”一“明”,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下文抒写离情奠定了气氛基础。颔联紧承首联,描写了诗人所见的霜台客人形象。霜台,即指朝廷。这二句写霜台上的行人,是诗人想象中的霜台客。从“水月”二字可知,霜台之上有楼阁亭台,而“客”则在楼上。“随”字写出霜台客与江上月光相伴而行的情景。“行”字既写出了霜台客的动态,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颈联两句写霜台客的衣着打扮。“明月照子襟”,是说霜台客人的衣襟被皎洁的月光照耀得明亮透明;“清江濯子缨”,是说霜台客人的衣带被清澈的江水冲洗干净。“子”字,是诗人对霜台客人的尊称,含有敬重之意。这两句写霜台客的衣着,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霜台客的衣着,虚写霜台客的心境。这四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以“明月”和“清江”两个自然景观作比,将霜台客的衣襟和衣带比作江水和明月,既生动地写出了霜台客衣着的质地,又含蓄地表现了霜台客高洁的情操。尾联两句写诗人的感慨。“况值清明时,皇路无险倾”,意思是:更何况正值清明时节,皇帝的道路没有险阻!“清心以明德,劳谦有终吉”,是说:只要保持清白之心,光明磊落行事,即使勤劳谦虚也一定能够成功吉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