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阮能随大阮游,收身连理洞藏修。
川翁巨眼同观海,家学湖西第一流。
百尺竿头今进步,新诗题箑记春秋。

【题解】

本诗是一首送别词。小阮指诗人,平川侄是诗人的侄子,尚恺是诗人的孙子,当时尚幼;收身连理洞指山中的深洞,即连理洞;家学湖西第一流指诗人的家乡,在江西南昌。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平川侄和尚恺时所作。

【注释】

小阮:小阮指小阮宗楚客,诗人的朋友。大阮:指诗人自己,大阮指诗人本人。

收身连理洞:意谓隐退山林。连理树指两棵树根相连,枝干相依。

川翁:指作者自己。巨眼:指眼光远大。观海:指观察事物的眼光像看大海一样宽广。

家学:家族的学问。湖西:指诗人的家乡南昌。

百尺竿头:形容学问或成就已经很高了。今进步:现在还有进步。新诗句:写诗。箑(zhì志):扇子。春秋:代指史册。

【译文】

你跟随我一起游历山林,隐居在连理树下修道。你的伯父眼光如海,你的学问在家族中首屈一指。你已经登上了学习的顶峰,你的新诗如同春秋史书记载着历史。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诗人与侄子、孙子同往林泉隐居,而自己则要离开他们去远方,于是写下这首送别词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全诗以“小阮”开头,点明赠别对象是诗人的小儿子尚恺,接着用典抒发离情。“小阮能随大阮游,收身连理洞藏修”,这两句说尚恺可以随从父亲游历山林,隐居于连理洞修炼道业。“大阮”指诗人本人,“连理”指连理树,传说这种树是夫妻共根共生,所以用来借指夫妻恩爱。

“川翁巨眼同观海,家学湖西第一流”,这两句说自己的眼光如海般宽广,家族的学问在江西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巨眼”比喻诗人有远大的识见,“川翁”指的是他的伯父(诗人的父亲)。

“百尺竿头今进步,新诗句箑记春秋”,这两句说现在尚恺已经登上了学问的高峰,他的新诗如同春秋史书一般记录着历史。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秋,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居住在黄冈城外东面三十里的黄州东坡村。苏轼与侄子尚恺同住一处,朝夕相处。此时尚恺年幼,尚未懂事,苏轼便将尚恺视为己出,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苏轼教给尚恺很多知识,尚恺也喜欢学习诗词。苏轼在教尚恺的过程中,深感其聪颖好学。有一次,尚恺向苏轼求教《易传·系辞》中的一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苏轼对这句话解释得非常详细、透彻,让尚恺受益匪浅。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尚恺也跟随前往。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里,尚恺也一直在他身边学习。然而由于苏轼的政治生涯一直很顺利,再加上他才华出众,所以不久之后他就又被调回朝廷任职。苏轼临走之时,还不忘嘱咐尚恺好好读书学习,不要荒废学业。

苏轼离去后几年,他在黄州所教的学生都纷纷考取功名。其中有一个学生叫王巩,是苏轼的好友。王巩曾经问苏轼:“您为什么能够教育出那么多优秀的学子呢?”苏轼回答说:“我之所以能够教育出那么多优秀的学子,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虽然学生们都很聪明,但是要想真正学到东西,必须付出努力才行。”

苏轼在黄州期间,除了教授学生外,他还喜欢在业余时间写诗作文。有一天,苏轼在书房里写作文时突然想起一个构思好的题材,于是便起身出门去了。不一会儿,他回来后告诉学生们:“今天我要写一篇关于山水的文章。”学生们听了之后都非常兴奋。苏轼开始写下去,他写到:“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写完这篇文章后,苏轼觉得非常满意,于是他又继续写了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当他写完文章后,发现天色已经很晚了。于是便叫学生们先回去休息,他独自留下继续思考问题。

苏轼突然想起了一个灵感,于是便拿出笔墨写下来。写完后,他觉得非常满意,于是就把文章放在一边不再管它了。

过了一会儿,苏轼又想起一个灵感。他再次拿起笔墨写起来,这一次他又写出了许多美丽的句子。写完以后,他感觉非常满意,于是就把文章放下不再管它了。

就这样,在一天的时间里,苏轼先后写出了好几篇文章。他写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晚上写出来的,而且都是些描写山水、风景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很多人都喜欢阅读苏轼的这些文字。

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写得非常优美。比如他写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作品都是非常著名的。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而且在今天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著作,其中有多篇作品流传至今。其中一些作品已经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教材使用,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