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点霜华入鬓斑,雨声连夜苦潺潺。
逢迎无术贫谁咎,婚嫁催人老未闲。
仗节伏波遭死谤,知几疏传却生还。
圣恩倘赐余生骨,便买丘园入乱山。
注释:
遣怀四首: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晚年感慨和无奈的诗歌。”遣怀”意为排遣心中的忧愁,这可能指的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
谁点霜华入鬓斑:霜花(霜华)通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此处可能象征着人生的暮年,或表示岁月在人脸上留下的痕迹。”点”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如染发等。
雨声连夜苦潺潺:描述了夜深人静时雨声的连绵不断,给人以凄凉、孤寂的感觉。”苦”可能强调了雨声给人带来的不适感或内心的哀愁。
逢迎无术贫谁咎:表达了诗人对贫穷的无力改变和社会环境的无奈。”逢迎无术”可能意味着他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贫谁咎”则暗示了社会对此现象的看法。
婚嫁催人老未闲:反映了社会压力下个人生活的匆忙和无奈,”婚嫁”可能指婚姻和婚礼的筹备,而”催人老”可能意味着这些活动加速了人的衰老过程。”未闲”表达了诗人对于忙碌生活无暇顾及自己感受的感慨。
仗节伏波遭死谤: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伏波将军因忠于朝廷而死,这里可能象征了忠诚和牺牲。”遭死谤”可能指的是因为忠诚或信仰而遭受的误解或攻击。
知几疏传却生还:可能是指诗人通过某种方式避免了政治上的牵连或迫害,”知几”可能是基于对形势的敏锐判断或预知。”疏传”可能指的是向上级或权威机构提出的辩护或解释。”却生还”表明尽管有危险但最终安全地返回了。
圣恩倘赐余生骨,便买丘园入乱山:这里的“圣恩”可能指的是皇帝的恩赐或赦免,“余生骨”可能指的是死后希望获得皇帝的怜悯。“丘园”可能是指购买的土地,用来建造一个安静的家园,远离尘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自我抒发,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述,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