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庭前竹,猗猗曲槛中。
孤高撑落日,劲直扫秋风。
龙去投筇巧,鸾归制笛工。
平生好修节,赖有此君同。

【注释】

1.靖节堂:陶渊明的宅第,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陈太夫人:即陶渊明的母亲陈氏,名敬容,字德如。限韵:限制字数,按韵律要求作诗。命赋:命令赋诗。

2.猗(yī)猗(qū):形容竹子茂盛的样子。曲槛(kǎn):曲折有致的栏杆。

3.孤高撑落日:指高大挺拔的竹子挡住了太阳。撑:支撑。落日:傍晚时分落下的太阳。

4.劲直扫秋风:指挺拔而有力的竹子扫过风声。劲直:刚劲有力。

5.龙去投筇巧:传说晋代隐士许由,尧让位给虞舜后不知去往何方,有人请他到山上种竹,他拒绝种竹而投竿而去。这里说竹林中有竹枝弯曲如龙。筇(qióng):用竹管制成的手杖。

6.鸾归制笛工:传说舜时有凤凰来至舜帝居地,舜将此事告知乐官伶伦,让他用芦管制作箫、笙和钟、磬等乐器,并创制《五音》、《六律》。这里说竹林中有许多竹枝弯弯如鸾鸟飞回。

7.平生好修节:指陶渊明一生喜好修竹。

8.赖有此君同:赖:幸亏,依靠。此:指竹林。君同:与竹林一样,能为陶渊明提供精神寄托的人。

【译文】

我喜爱庭前的竹子啊,它们在曲折的栏杆里生长着。它们挺拔而又高雅,挡住了夕阳的余晖;它们坚劲有力,扫荡着秋风吹拂的声音。

像那传说中的许由,隐居山林,把手中的竹竿扔掉了,只身而去;又像那传说中的伶伦,善于发明音乐,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我的一生就喜欢这些高洁坚韧的竹子,幸亏有你与我相依相伴,共同分享这美好时光。

【赏析】

此诗是诗人应友人之请而写。陈太夫人命其赋竹,诗人以咏物寄怀,抒写了自己对竹的热爱及与竹结下的深厚感情。

首句“为爱庭前竹”,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次句“猗猗曲槛中”,写庭院里的竹,突出“竹”的特点:既茂密又挺拔。“猗猗”,本义为长貌,此处用作动词,表示摇曳多姿的样子。“曲槛”,曲曲折折的栏杆。“中”,内。“猗猗曲槛中”形象地描绘出竹的枝叶茂盛而挺秀的姿态。一个“爱”字,道出了陶渊明对竹的喜爱之情和对竹的偏爱之意。第三句承上而来,进一步描绘出竹的挺拔之美。“孤高”,指竹子挺拔、直立而不向四周伸展;“撑”,支撑,遮挡的意思;“落叶”则指晚照中的残阳;“日”,通假字,古通“夕”,傍晚。“孤高撑落日”的意思是:竹子挺拔直立,挡住夕阳西下的景象。这一句不仅描绘出竹子挺拔、直立而不向四周伸展的特点,而且还赋予了竹子一种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第四句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出竹子的劲健之美。“劲直”指竹子直而有韧性;“扫”,扫荡,这里指吹动的意思;“秋风”则是指秋天的微凉之风;“劲直扫秋风”的意思是:竹子挺拔有力,可以扫动秋风。这一句既描写出竹子挺拔、有力的特点,同时也赋予竹子以坚韧、刚毅的内涵。

第五、六两句紧接上四句而来,进一步赞美竹子的高洁。“龙去投筇巧”,意思是:古代传说中,许由因不愿当帝王,扔下一根手杖就离开了人间。这里说竹林中有竹枝弯曲如龙,暗喻竹林的挺拔秀丽。“鸾归制笛工”,意思是:传说舜时有凤凰来到舜帝的居所,舜将此事告诉了乐官伶伦,让他用芦管制作箫、笙等乐器。又传说舜时有凤凰来到舜帝的居所,舜将此事告诉了乐官伶伦,让他用芦管制作箫、笙等乐器,并创制了《五音》和《六律》。这里说竹林中有许多弯曲的竹枝如鸾鸟般归来。“制笛工”,即指舜时乐官伶伦。这两处典故都是赞颂竹子高洁、坚贞、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了自己与竹林结下的深厚感情。“平生好修节”,意思是:我平生最爱的就是修竹,因为修竹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节操。“赖有此君同”,意思是:幸亏有竹林这样的朋友,能和我一起欣赏它的美好。

全诗四联皆以竹子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赞美竹子的挺拔秀丽、高洁坚贞,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挚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