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解
《新修本草》曰: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纹,谓之金线矾。《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气味
酸涩、咸、有毒。
主治
耳。用黄矾二两烧枯,取二钱,棉裹成球,塞耳内。
身上瘢痕。用黄矾(烧令汁尽)、胡粉(炒黄)各八分,研细,加猪油,共捣成泥。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时,把药涂上,涂药五次以后,再用老鹰粪、燕窠草烧祳灰等分,加人乳调匀涂瘢。皮肤能恢复正常。
急疳蚀齿。用黄矾、绿矾各半钱,白矾(烧过)一钱,麝香一分,共研为末敷患处,吐出流涎,病渐愈。
本草纲目 · 石部 · 黄矾
集解
《新修本草》曰: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纹,谓之金线矾。《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气味
酸涩、咸、有毒。
主治
耳。用黄矾二两烧枯,取二钱,棉裹成球,塞耳内。身上瘢痕。用黄矾(烧令汁尽)、胡粉(炒黄)各八分,研细,加猪油,共捣成泥。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时,把药涂上,涂药五次以后,再用老鹰粪、燕窠草烧祳灰等分,加人乳调匀涂瘢。皮肤能恢复正常。急疳蚀齿。用黄矾、绿矾各半钱,白矾(烧过)一钱,麝香一分,共研为末敷患处,吐出流涎,病渐愈。
注释
- 集解:《新修本草》曰: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纹,谓之金线矾。《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 气味:酸涩、咸、有毒。
- 主治:耳。用黄矾二两烧枯,取二钱,棉裹成球,塞耳内。身上瘢痕。用黄矾(烧令汁尽)、胡粉(炒黄)各八分,研细,加猪油,共捣成泥。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时,把药涂上,涂药五次以后,再用老鹰粪、燕窠草烧祳灰等分,加人乳调匀涂瘢。皮肤能恢复正常。急疳蚀齿。用黄矾、绿矾各半钱,白矾(烧过)一钱,麝香一分,共研为末敷患处,吐出流涎,病渐愈。
赏析
黄矾,一种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矿物质,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从《新修本草》到《广州志》,黄矾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矿物药物的认识深度,也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矾的采集与加工过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利用智慧。从陕西瓜州、沙州到波斯国的进口,黄矾的产地多样,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重视以及对不同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特别是波斯产的黄矾,因其独特的金丝纹理而被视为上品,这不仅说明了黄矾的物理特性对其药用价值的影响,也反映了古人对矿物形态与药用效果之间联系的观察。
黄矾的性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是理解其药用价值的关键。酸涩、咸、有毒的特性使得黄矾在治疗皮肤病和一些内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例如,黄矾用于治疗耳病和身上的瘢痕,显示了其在消炎、去腐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应用。此外,黄矾还被用于治疗急疳蚀齿,这一用法体现了其在口腔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黄矾的制备和应用方法展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和实践。从简单的燃烧处理到复杂的研磨和混合,每一种处理方法都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黄矾的药效。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材料选择和制备工艺的严格要求。
黄矾作为一种古老的矿物药物,其历史背景、采集加工、性味影响以及应用方法都是理解其药用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黄矾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