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气味
(根)辛、平、无毒。
主治
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
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小儿百日咳。用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灸)二钱,共研为末,加沙糖调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
乳汁不下。用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此方名“二母散”。
目昏,流冷泪。用贝母一枚、胡椒七料,共研为细末,点眼。
目生弩肉。用贝母、丁香,等分为末,加乳汁调匀点眼。
吐血、鼻血不止。用贝母(炮过),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送下。
《本草纲目》中的贝母,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植物。以下是对《本草纲目》中贝母的详细解析:
- 释名与别名
- 释名:贝母在《本草纲目》中被解释为“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这些名称不仅揭示了贝母的多种形态和用途,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
- 别名:除了上述常见的别名外,贝母还有“虻”等不同的称呼,这可能与其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有关。
- 气味与主治
- 气味:贝母的根(辛、平、无毒)。这种性质表明贝母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 主治:贝母主要用于治疗胸膈郁积,如胸痛、胸闷等症状。此外,贝母还可用于化痰降气、止咳解郁,适用于百日咳、乳汁不下、目昏流冷泪等多种病症。
- 用法与用量
- 丸子制作:使用贝母时,需要将其去心后与姜汁炒,再研细并与姜汁、面糊混合制成丸子,每服七十丸。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疗效,还便于患者服用。
- 散剂制备:对于小儿百日咳,可以将贝母与甘草共研为末,加沙糖调成丸子,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这种散剂形式方便了儿童的使用。
- 方剂应用
- 二母散:另一种常用的方剂是“二母散”,由贝母和知母、牡蛎粉等分研末制成,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这种方剂结合了多种药材的优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其他用途
- 目疾治疗:贝母还可以用于治疗目生弩肉和目昏流冷泪等眼部问题。例如,用贝母一枚、胡椒七料研末点眼。
- 吐血止血:对于吐血和鼻血不止的情况,可以使用炮过的贝母研末,每服二钱,温浆水送下。
贝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一种集药用、食用于一体的珍贵资源。它的历史渊源、药用价值以及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都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