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茭草、蒋草。

气味

(菰笋)甘、冷滑、无毒。

主治

(菰笋,一名茭笋、茭白、菰菜)利大小便,止热痢,除目黄,止渴。

(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解析

诗句:

本草纲目 · 草部 · 菰
释名 茭草、蒋草。
气味 (菰笋)甘、冷滑、无毒。
主治 (菰笋,一名茭笋、茭白、菰菜)利大小便,止热痢,除目黄,止渴。
(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译文

  • 古诗: 《本草纲目》中关于“菰”的部分
  • 释名部分: 菰的别名有“茭草”和“蒋草”。
  • 气味部分: 菰的味道是甘甜的,质地滑润且无毒。
  • 主治部分: 菰笋可以治疗大小便不利,热性痢疾,黄疸,口渴等症状。另外,菰根部对于治疗消渴症和肠胃中的顽固热病非常有效。
  • 外敷部分: 菰的茎叶可用于外部敷用治疗蛇咬伤和疮毒。

注释:

  1. :一种多年生水生或沼生的草本植物,学名为Zizania latifolia。

  2. 茭草、蒋草:菰的别名,表明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

  3. 气味:菰的味道甘甜,质地滑润且无毒性。

  4. 主治:列出了菰的不同部位可以治疗的疾病,如腹泻、痢疾、黄疸、口渴等。

  5. 菰根:具有清热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消渴症和肠胃里的顽固热病。

  6. 外敷:菰的茎叶可用于外部敷用治疗蛇咬伤和疮毒。

赏析:

这首诗简要概括了菰的多种用途,从它的药用价值到其在民间的应用。通过介绍菰的不同部分及其功效,展示了它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诗中提到的菰的茎叶在现代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药材或用于烹饪,而其根部则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热作用,这反映出中医药材的多样性和应用广泛性。此外,诗中提及的菰的食用与药用结合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尊重自然的文化倾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