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天丝瓜、天罗、布瓜、蛮撤、鱼鲛。
气味
(瓜)甘、平、无毒。
主治
痘疮不快。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
风热肋肿。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手足冻疮。用老丝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痔漏脱肛。用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肠风下血。用霜后干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血崩。用老丝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乳汁不通。用丝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丝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本草纲目·菜部·丝瓜释名、气味、主治与应用
- 释名
- 天丝瓜、天罗、布瓜、蛮撤、鱼鲛
- 解释:这些名称反映了丝瓜在不同文化和方言中的称呼,体现了其多样性。
- 气味
- (瓜)甘、平、无毒
- 描述:丝瓜味甘且性平,无毒,适合长期食用。
- 主治
- 痘疮不快
- 痈疽不敛
- 风热肋肿
- 坐板疮
- 手足冻疮
- 痔漏脱肛
- 肠风下血
- 血崩
- 乳汁不通
- 小肠气痛,绕脐冲心
- 应用
- 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 丝瓜捣汁频频涂搽痈疽不敛处
- 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风热肋肿处
- 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坐板疮处
- 老丝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手足冻疮处
- 老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痔漏脱肛处
- 霜后干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治疗肠风下血
- 赏析
-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巨著,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 丝瓜在《本草纲目》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 丝瓜的药用部分包括老丝瓜、丝瓜皮、丝瓜籽等,这些部位都有独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