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窗开日影南,偶瞻龙象一停骖。
含元气满三千界,舍利光摇五百龛。
袅袅阆风随远步,蒙蒙花雨散微酣。
上乘别有通玄理,岂独僧家不解参。
【注释】
宝塔:指报恩寺塔,报恩寺在杭州。“窗开”句:宝塔的窗户开着,太阳光从南边照进来。“龙象”句:指佛祖释迦牟尼像,龙和象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舍利”句:指佛教中供奉的佛骨和遗物。舍利,梵语sila,意为身骨、遗骨,这里指佛骨和遗物。
“袅袅”二句:指佛光。阆风,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名,即凤凰。“远步”,指登塔。“蒙蒙”句:指花雨,即佛光。“上乘”句:指禅宗。“通玄理”句:禅宗认为,佛性遍一切处,无有不通,因此称禅宗为“通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报恩寺塔时的即兴之作,全诗以宝塔为中心,通过对登塔所见景象的描绘,来表现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
首联:“宝塔窗开日影南,偶瞻龙象一停骖。”
这两句描写了登上宝塔时看到的景象。宝塔的窗户打开,阳光照进塔内,形成一道长长的影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佛祖释迦牟尼像显得庄严神圣。诗人偶尔看到佛祖释迦牟尼像,便停下脚步驻足观看。这两句以宝塔为背景,通过描绘阳光照映下的宝塔和佛祖释迦牟尼像,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敬仰之情。
颔联:“含元气满三千界,舍利光摇五百龛。”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宝塔和佛祖释迦牟尼像的景象。诗人发现佛祖释迦牟尼像周围充满了浓郁的佛教气息,仿佛整个宇宙都沐浴在这股气息之中。舍利光,即舍利子燃烧发出的光辉,象征着佛教的圣洁和尊贵。诗人看到佛祖释迦牟尼像周围的舍利光摇曳生姿,如同五百座佛像在闪烁着光芒。这两句通过描绘佛祖释迦牟尼像和舍利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颈联:“袅袅阆风随远步,蒙蒙花雨散微酣。”
这两句继续描绘了诗人登塔后的所见所感。佛祖释迦牟尼像周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仿佛有神仙般的存在。诗人沿着山路慢慢前行,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花雨,即佛光,是佛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当人们遇到花雨时,会感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两句通过描绘山间景色和佛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尾联:“上乘别有通玄理,岂独僧家不解参。”
这两句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禅宗认为,佛性遍一切处,无有不通,因此称禅宗为“通玄”。诗人通过登报恩寺塔这一过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禅宗的思想,明白了佛法无边的道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思考。
【译文】
报恩寺的塔窗打开了,阳光洒满了大地,我偶然看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像。佛祖释迦牟尼像身上散发出的气魄充满了三千世界,佛祖释迦牟尼身上的舍利光在晃动。佛祖释迦牟尼像周围的阆风随着我的行走而飘扬,佛祖释迦牟尼像周围的花雨在飘散。禅宗有自己独特的通玄之理,难道只有僧侣们才能参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