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处朝廷小,虚名礼法持。
谁迎郧国至,不救粤东危?
元老盈廷谤,书生一语移。
阙前争论日,大体幸毋亏!
注释:
- 僻处朝廷小:在朝廷中地位较低,受到忽视。
- 虚名礼法持:空有名声和礼节的束缚。
- 谁迎郧国至:没有人迎接郧国的使者到来。
- 不救粤东危:无法拯救广东东部的危机。
- 元老盈廷谤:满朝元老都因诽谤而遭祸害。
- 书生一语移:一个书生的话就能改变局面。
- 阙前争论日:在皇帝面前争论不休的日子。
- 大体幸毋亏:希望不要失去大体。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官员处境的诗,通过对朝廷内斗争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诗人以”梧州杂诗 其十四”为题,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局势的看法和担忧。
首句”僻处朝廷小”,诗人自比为朝廷中的小人物,地位低下,受人忽视。这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上的无奈和辛酸。
第二句”虚名礼法持”,诗人强调自己的清白,不受虚名和礼节的束缚。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坚持往往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句”谁迎郧国至”,诗人提到了郧国使者的到来,暗示着朝廷内部有人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影响政治局势。然而,这种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四句”不救粤东危”,诗人感叹自己无法挽救广东东部的危机。这说明当时的朝廷已经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导致地方问题日益严重。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满朝元老都因诽谤而遭祸害,以及一个书生的话就能改变局面的情况。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派系纷争。
最后一句”阙前争论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皇帝面前争论不休的日子。这反映出诗人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和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朝廷内斗争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