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雨霁暮云收,百里岚光翠欲流。
野色入林浮虎穴,松阴抟露护龙湫。
依依鸟宿池边树,隐隐钟闻柳外楼。
岩底高僧今若在,水光山色自春秋。
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冶父晴岚: 这句描述了诗人站在冶父山看到的景色。”冶父”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名字,而“晴岚”则描绘了晴朗天气下,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长空雨霁暮云收: “长空”指广阔的天空,这里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广阔视野。“雨霁”(雨停后)和“暮云收”(傍晚的云雾消散)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晚霞渐隐的景象。
百里岚光翠欲流: “百里”表示距离之远,“岚光”指的是山中雾气或云雾中隐约可见的绿色光芒,这里的“翠”(绿色)和“欲流”形象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生机。
野色入林浮虎穴: “野色”指的是山林间的自然色彩,“浮虎穴”则用来形容这些色彩如同虎穴般深邃且富有层次感。这里可能暗含着一种野性的美感。
松阴抟露护龙湫: “松阴”是松树的阴影,通常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抟露”即聚集露水,强调了松荫之下湿润而清新的环境。“龙湫”则是传说中的神池或仙境,这里可能象征着自然景观的神秘和超凡脱俗。
依依鸟宿池边树: 这句表达了一种和谐的画面,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栖息,显得悠然自得。“依依”(形容轻柔、依恋的样子)增加了这幅景象的温馨感。
隐隐钟闻柳外楼: “隐隐”意味着隐约可以听到的声音,“钟声”通常与寺庙有关。“柳外楼”可能指的是位于柳树外的一座楼阁,这样的设置让人联想到古刹或禅房。
岩底高僧今若在: 此句提到了一位隐居的高僧,如果这位高僧真的还在某个地方的话。这句话带有一丝神秘和怀旧的情感。
水光山色自春秋: “水光”指的是水面上闪烁的光芒,“山色”则是指山的色彩。整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风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就像春秋两季一样。
译文
长空雨霁暮云收,百里岚光翠欲流。
野色入林浮虎穴,松阴抟露护龙湫。
依依鸟宿池边树,隐隐钟闻柳外楼。
岩底高僧今若在,水光山色自春秋。
赏析
这首诗以冶父山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岚光”代表山中的雾气,“虎穴”和“龙湫”则增添了野性与神秘感。整体而言,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