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耳从来亶不聪,人说宜西我却东。
万方愁苦声堪痛,收入无底双窍中。
迅雷不顾额前震,身祸飘如轮后风。
呜呼三歌兮歌愈悲,倾听莫为利口移。

【注释】

  1. 七歌:即《诗经》中的《七月》。其三:指诗的第三篇。2. 有耳:即有耳朵的人,指人。3. 亶(dǎn):诚然、确实之意。4. 人说:有人称述。宜西我却东:意思是说,人们认为应该到西边去,我却要到东边去。5. 万方:四方各地。愁苦:哀愁痛苦。6. 收入:收容。7. 双窍:两个鼻孔。8. 迅雷:猛烈的雷声。9. 额前:前额。10. 身祸:自身所受的灾祸。飘如轮后风:比喻灾祸如轮子后的风一样迅速来临。11. 呜呼:叹词。12. 三歌:《诗经》中《七月》的最后一篇,共三章,故称“三歌”。歌愈悲:歌声越悲伤。13. 倾听:仔细听。14. 利口:甜言蜜语或花言巧语。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刺诗,借咏叹《七月》诗篇来讽刺当权者的昏庸。
    开头两句,诗人指出:有耳朵的人,从来就未必聪明;人们说他应该到西边去,我却要到东边去。诗人运用反问语气,表示自己对当世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感。
    三、四句,进一步揭露了当权者不顾百姓疾苦,一味地搜刮民财,致使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罪行。诗人以万方愁苦之声为喻,形象地写出人民的悲惨命运。
    五、六两句,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比喻当权者的暴政,将灾祸像轮后的风一样迅速而来,使人措手不及。诗人用雷霆震耳、飞沙走石等强烈的意象,表现了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
    最后两句,诗人以“呜呼”一词结束全诗,表达自己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慨之情,并告诫人们不要被统治者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这首诗通过咏叹《七月》诗篇来揭示当权者的昏庸和暴虐,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