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声鹢鹢梨百颗,多谢乡人远遗我。
放鹅出笼且养之,爱渠日浴当清池。
梨择数颗呼爨仆,缊火爇薪为蒸熟。
擎来去柄削其皮,软脆颇足充吾饥。
记得往年涉远道,南北两京梨最好。
就中二美堪齐驱,雪梨香水天下无。
风滋露味生最上,熟之似员方竹杖。
西江所产涩者多,间如嚼木齿欲讹。
是品只可令熟啖,不比两京熟味淡。
噫嘻凡物皆有宜,岂独区区口腹梨。
【注释】梨:这里指梨树。鹅:一种水鸟,俗称“鹅”。比喻:类比,比方。遗:赠送。爱渠:爱护它。日浴:每天沐浴。清池:清澈的水塘。爨仆:炊事仆人。缊(yūn)火:用乱麻或兽皮裹住的柴火。蒸熟:蒸煮至熟透。去柄:去掉果柄。软脆:指质地柔软而脆嫩。堪:可以。员:圆形。方竹杖:方形的竹制杖。西江:指今广西桂林一带出产的桂圆,因产于漓江以西而得名。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兼有议论性的小品文,借咏梨来抒发作者对故乡、对家乡特产、对友人赠予的深厚感情。
首联写诗人在收到远方乡亲馈赠的梨后,欣喜若狂,连声感谢。“梨百颗”,即一百颗梨,言其数量之多。
颔联承上启下,写诗人把收到的梨分送给朋友和炊事仆人,让他们自己烹煮品尝。
颈联写诗人亲手挑选了数个最好的梨,放在火堆上烤热,然后削去果柄,放入沸水中煮熟。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的特点:“软脆”与“充饥”。“软脆”突出梨的质地特点,“充饥”则说明这种梨的口感极佳。
尾联由咏梨转入议论。诗人回忆起过去,说往年在南北两京时,所吃最上等的梨莫过于雪梨和香水梨。这两种梨的口感最为鲜美,令人回味无穷。最后一句点明主旨,表明这种梨不似南方的西江梨那样涩口难咽。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深厚的感情。他既赞美了家乡梨的美味可口,也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感激之情。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唐代诗人善于咏物的特点,他们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