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皇末造海波腥,谁挽天河洗甲兵。
养士百年无义旅,捐躯一旦是书生。
挥戈许国身前语,食庙追功死后名。
古木寒风凛生气,瓣香回首一沾缨。
【注释】:
谒后谷黄公祠:谒,拜谒,拜访。谒,拜访的意思。后谷黄公祠,指作者拜访的地点。
肃皇末造海波腥:肃皇末造,即东汉末年。海波腥,形容战乱时期海水被污染。
谁挽天河洗甲兵:谁挽,谁去挽,挽指拯救。天河,指黄河,这里代指黄河水。洗,洗净之意。甲兵是古代战争中士兵所穿的盔甲和兵器,这里指战争。
养士百年无义旅:养士,是指供养有才能的人。养士百,即养士百多年。无义旅,即没有正义的军队。
捐躯一旦是书生:捐躯,意为牺牲。一朝,指一个早晨或一时之间。书生,指读书人。
挥戈许国身前语:挥戈,意思是拿起武器。许国,意为为国家效力。
食庙追功死后名:食庙,即在庙中祭祀。追功,即追求功劳。
古木寒风凛生气:古木,指古老的树木。寒风,寒冷的风。
瓣香回首一沾缨:瓣香,即点燃香。回首,回顾。一沾缨,即沾上一缕头发,这里形容低头沉思。
【赏析】
此诗为登临黄公岘时所作。黄公岘位于汉阳西南,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名胜古迹,相传为汉代黄公曾在此憩息而得名。作者于公元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秋至冬间游览于此,写下了这首诗。
前四句写当时社会动荡、人民遭难的状况。诗人以“肃皇末造”概括当时的历史背景;“海波腥”三字,则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战乱时期海面的污浊;而“谁挽天河洗甲兵”则是说当时的统治者不去拯救国家、清洗战争,反而让河水都为之变腥,其讽刺意味极为强烈。
五至八句写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养士百年无义旅”,是说养育人才已长达百年而没有正义的军队;“捐躯一旦是书生”,则是说在关键时刻却只有书生愿意为国家献身;这两句反映了作者认为书生才是真正能够为国家献出生命的人。
接下来的两句则写诗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诗人希望像古人一样“挥戈许国身前语”,但最终只能“食庙追功死后名”。“食庙”,即供奉在庙里祭祀,这里指诗人一生的追求和努力只是为后人留下名声;而“追功”则是说追求功名,但“死后名”则意味着生前的努力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留给后世。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无奈与悲愤。
最后一句“古木寒风凛生气”,是说在这冷风中,古老的树木依然挺拔着;而“瓣香回首一沾缨”,则是说在这片土地上,我点燃香火,回首往事,只留下一缕头发。这最后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前行,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美好回忆。
这首诗通过对黄公岘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它不仅是一首表达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历史和文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