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台下共骖騑,荏冉俄惊往事非。
风雪频年春鬓改,关山千里暮云飞。
双鱼忽泛巴山远,五马争传锦里辉。
未得相从看化俗,故心回首转依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了解诗意,然后结合选项进行比对。本首诗前半部分写俞见的寄赠和诗人的奉答;后半部分写俞见的归隐,抒发了诗人的向往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越王台下共骖騑”,越王台位于成都北门,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驻兵之地,诗人以此自比,表明自己志在四方,胸怀远大。“荏苒俄惊往事非”,荏苒:时间过得飞快;非:非此。岁月流逝,令人感慨,不禁惊觉往事已非。“关山千里暮云飞”,诗人描绘出一幅塞外黄昏、大漠孤烟的画面。“双鱼忽泛巴山远”,作者以“双鱼”自喻,表示自己像鱼儿一样游向远方,远离尘嚣。“五马争传锦里辉”,五马指的是汉代皇宫中的仪仗队,这里指代朝中权贵。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朝中权贵的鄙视与厌恶。“未得相从看化俗”,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能追随俞见,一同看化世事,过清静生活的愿望。

【答案】

译文:

你我同乘骏马驰骋于越王台之下。时光匆匆,令我惊觉往事已如梦非。塞外黄昏,大漠孤烟直。我如同鱼儿一般游向远处天边。朝中权贵竞逐繁华,锦衣华服映照着他们的荣耀。未能追随你一起观化世,故心惆怅,回首留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友人俞见的回信。俞见曾为绵州太守(今四川绵阳),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归隐成都,作者曾到成都看望过他。诗人借此机会向他倾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诗的前四句写两人相见的情景。开头二句说他们同乘着马车奔驰在越王台下,这两句写两人的会面。“越王台”在成都北门,相传是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驻兵之所,所以有“越王台”之名。“共骖騑”,即同乘马车。“越王台”既指实际的越王台,也指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共骖騑”,用《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穷,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谓自己虽处困境,仍不忘报效国家。“荏苒俄惊往事非”,意为岁月流逝,令人感叹,不禁惊觉往事已经过去,不可追忆。这句是写两人久别重逢后的惊喜心情。

接下来二句,写两人的谈话内容。“风雪频年春鬓改”,意思是说因为长年奔波在外,使得两鬓都斑白了。“关山千里暮云飞”。这两句写两人谈论的是时局问题。“关山”暗指蜀地险要的山川地理环境。“暮云飞”形容战乱频繁,战事不断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最后二句写两人的对话内容。“双鱼忽泛巴山远”,意思是说忽然间听到消息,说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在蜀中被曹魏派来的降将孟达杀害。“五马争传锦里辉”,意思是说蜀中官员争相报告这个消息。“五马”,指古代朝廷仪仗用的五色马匹。“锦里”,指南朝成都城内的街巷,这里指成都。“锦里辉”,意指锦里街市热闹非凡。这里用来比喻朝廷内外都在讨论此事。

写俞见归隐的决心和愿望。“未得相从看化俗”,意思是说尚未有机会和他一起归隐山林,去享受清静的生活。“化俗”,佛教语,指修行达到解脱生死的境界,脱离世俗的烦恼。“故心回首转依依”,意思是说心中因此感到依依不舍,难以割舍。这一句写俞见的归隐之心,也表达了他对俞见归隐的支持和鼓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