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初彻鹭鹓班,玉节雄分虎豹关。
春色长留丹笔署,霜威遥动幔亭山。
仙岩行续虹桥断,梓里先迎驷马还。
七步扶携瞻露冕,须君早振海东轓。
注释:
金明初,张肖山自廷尉出按察建宁便道还蜀。
鹭鹓班,朝廷的官员。张肖山是金朝的大臣,所以这里说他“自廷尉出”。鹭鹓,古代对鸟的一种称谓,这里借指朝廷。
玉节雄分虎豹关。
玉节雄分,玉制的仪节,雄壮威武,象征权力。
虎豹关,关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春色长留丹笔署。
春色,春天的色彩。丹笔署,丹砂写成的官署名或官署名的一部分。
霜威遥动幔亭山。
幔亭山,地名,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境内。
仙岩行续虹桥断。
仙岩,地名。
虹桥断,形容桥被雪覆盖,不能通行。
梓里先迎驷马还。
梓里,地名,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境内。
驷马,四匹马并驾的车。
七步扶携瞻露冕,须君早振海东轓。
七步扶携,形容步行艰难的样子。
露冕,皇帝戴的帽子。
须君,希望您。
须君早振海东轓,意思是希望你能够早日收复失地(海东轓即海东金,代指南宋)。
赏析:
这首诗是张肖山在金朝时期,从廷尉出按察建宁便道还蜀的途中所作。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金明初彻鹭鹓班,玉节雄分虎豹关。”描述了金朝初年,张肖山作为朝廷官员的身份,以及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和权力。这里的“鹭鹓”指的是朝廷的官员,而“玉节雄分”则暗示着他权力的威严和地位的重要性。
颔联“春色长留丹笔署,霜威遥动幔亭山。”则是对景的描绘。这里的“春色长留”意味着春天的气息仍然留在了那里;而“霜威遥动”则表现了冬天的寒冷气息已经蔓延到了远方。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蕴含了诗人的情感。
颈联“仙岩行续虹桥断,梓里先迎驷马还。”则是对旅途的回忆和想象。这里的“仙岩行”指的是诗人在路上行走的情景;而“虹桥断”则暗示了路上的艰难险阻。而“梓里先迎驷马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尾联“七步扶携瞻露冕,须君早振海东轓。”则是对诗人的期望和祝愿。这里的“七步扶携”形容了诗人步行的艰辛;而“露冕”则是皇帝所戴的皇冠,象征着权威和尊贵。而“须君早振海东轓”则是希望张肖山能够早日恢复国家的力量,实现民族的复兴。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关切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