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图览记兴犹狂,卧里看山足徜徉。
说法石依檀板促,冶游人乱塔灯光。
鱼从小港听歌出,花近孤坟作意香。
谁向色空曾得悟,生公台畔葬真娘。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披图览记兴犹狂:
- 披图:打开地图或书籍。
- 览记:观看并学习。
- 兴犹狂:兴趣仍然旺盛。
- 卧里看山足徜徉:
- 卧里:躺在床上,形容悠闲自在的状态。
- 看山:观赏远处的山景。
- 足徜徉:四处闲逛。
- 说法石依檀板促:
- 说法石:指寺庙中的石碑或石刻,可能与佛教相关。
- 檀板:古代乐器的一种,这里比喻节奏。
- 促:加快,此处可能意味着声音、节奏等加快。
- 冶游人乱塔灯光:
- 冶游:指游玩、享乐。
- 乱塔灯光:形容寺庙中的塔灯光闪烁,人声喧闹。
- 鱼从小港听歌出:
- 鱼从小港:描述一种场景,小港可能是一个宁静的地方,而这里的鱼仿佛听到了外面的歌声。
- 听歌出:从某个角落听到歌声。
- 花近孤坟作意香:
- 花近孤坟:形容花朵靠近孤独的坟墓。
- 作意香:刻意散发香气。
- 谁向色空曾得悟:
- 色空: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的概念,表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
- 曾得悟:曾经领悟到这个道理。
- 生公台畔葬真娘:
- 生公台:可能是指一个与佛理相关的地名或地点。
- 葬真娘:埋葬一位女性,可能是为了纪念她对佛法的理解或修行。
我们根据这些诗句进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披图览记兴犹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接着,“卧里看山足徜徉”则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宁静的心境;“说法石依檀板促”反映了诗人对寺庙中音乐和仪式的关注;“冶游人乱塔灯光”描绘了夜晚寺庙中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景象,体现了世俗繁华与宗教庄严之间的对比;“鱼从小港听歌出”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鱼仿佛能够听懂外面的世界,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花近孤坟作意香”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美丽瞬间的感慨;最后两句“谁向色空曾得悟”提出了一个问题,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生公台畔葬真娘”则是一个富有禅意的场景,暗示了生死轮回和修行的主题。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画卷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