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槐夹道熏风起,庐阜东南云昼晦。
雷轰雨泣鬼神惊,一泻奔流几千里。
五云山下六月寒,九曲滩头清海翻。
只应三峡桥边暮,长有诗人坐石阑。
绿槐夹道熏风起,庐阜东南云昼晦。
雷轰雨泣鬼神惊,一泻奔流几千里。
五云山下六月寒,九曲滩头清海翻。
只应三峡桥边暮,长有诗人坐石阑。
赏析:
《为张都阃宗大题画四首·其二》是明朝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观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诗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审美情趣。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首句“绿槐夹道熏风起”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初春氛围。绿槐树夹道而生,随着春风的吹拂,槐树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这里的“熏风”、“绿槐”和“熏风起”三个词组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第二句“庐阜东南云昼晦”,则转向描述天空的变化。庐阜(即庐山)东南方向的天空,云层厚重,遮蔽了阳光,使得整个天空变得昏暗,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里的“云昼晦”三字形象地描绘了云彩密布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雷轰雨泣鬼神惊”,“一泻奔流几千里”,进一步描绘了雨势之大、之猛烈。雷声轰鸣,大雨倾盆而下,如同天地间的神灵在哭泣,其力量之大足以让观者感到震惊。这里使用了“雷轰雨泣”、“鬼神惊”等夸张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而“一泻奔流几千里”,则直接点明了这场暴雨的磅礴之势。
第五句“五云山下六月寒”,转换了场景,从天而降的暴雨来到了人间。五云山位于庐山南面,山上云雾缭绕,山下却已是六月酷暑,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既惊喜又惊讶。这里的“五云山”、“六月寒”和“山下”三个词组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
第六句“九曲滩头清海翻”,则是描写水景的部分。九曲潭位于庐山脚下,水流湍急,潭水清澈见底。暴雨过后,潭水翻滚、波涛汹涌,仿佛大海一般在翻滚。这里的“九曲滩头”、“清海翻”和“浪花”三个词组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
最后一句“只应三峡桥边暮,长有诗人坐石阑”,以抒情的方式结束全诗。三峡桥边,夕阳西下,诗人坐在石栏杆上,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这里的“三峡桥边”、“夕阳暮”和“诗人坐石阑”三个词组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沉思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使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这首诗都堪称佳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