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
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
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
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生卒年:?-?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
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
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
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生卒年:?-?
山水图为李用之书 良工善丹青,所得意外意。 纸上移江山,笔端转天地。 杨柳护烟村,云霞锁萧寺。 索我一题诗,对之起幽思。 译文: 技艺高超的画师,善于丹青绘画,他的画技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 在他的作品中,山川湖泊都跃然纸上,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美丽的大自然中。 他能够通过画笔,将天地万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杨柳依依,守护着烟雨蒙蒙的小村庄;云霞缭绕
山趣吟 我趣山幽逸,山幽岂易言。 但容来老衲,未许过高轩。 泉眼山边活,鸟声花外喧。 红尘无路入,风景似桃源。 赏析: 注释: 1. "我趣山幽逸":这里的“我”指诗人自己,表达了他对山的独到理解与感受。“山幽逸”形容山林的宁静与远离尘嚣。 2. "山幽岂易言":暗示山的静谧和深奥不是轻易可以言表和理解的。这反映了诗人对山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 3. "但容来老衲"
道中望灵峰寄秦上人 海门烟雾日沈东,曙色蒙蒙带雨风。 古寺半空丹壁里,幽林一望画图中。 云堆鹤梦松声细,石近龙泉水眼通。 胜览江山观未足,写生留寄梵王宫。 译文: 海门的烟雾在东方渐渐沉落,曙光朦胧地带着雨意和微风。 古老的寺庙位于半空中的丹壁之中,远处的森林仿佛在图画中展开。 云雾缭绕着白鹤的梦境,松涛声细细如吟;石头靠近了龙泉,流水清澈见底。 观赏壮丽的山河景色还不足以满足
【注释】 1. 清道人:指僧人。2. 闲寂轩:僧居静室名,此借指诗人的居室。3. 檐(yán烟):房檐。4. 市哗:市中嘈杂的声音。5. 残晖:傍晚日落时的余晖。6. 窗纱:窗户上的纱帘。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静坐蒲团的神态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禅理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怀。 首句“四檐空碧道人家”,写诗人居室的四周是一片空明澄澈的天空
注释:山林中云雾缭绕,山石旁水流潺潺,是一处隐士隐居的人家。他的心境就像这方寸之地,永远开放着不夜之花。他的生活与众不同,夜晚时自己点燃柴火煮茶。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首句“山云水石道人家”,描绘了隐士隐居的地点,山中的云、水、石、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次句“方寸常开不夜花”,则表达了他心境的豁达,即使身在深山
注释:庵里的僧人锁住云峦,山中的树木锁住烟岚,淡浓苍翠的景色难以用笔墨来描绘。石边添了一位头陀坐禅,一幅丹青世界仿佛悬于世外。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山林间的宁静与神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动作,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庵锁云峦”一句,将寺庙与山林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幽静神秘的画面。而“石边添个头陀坐”一句则描绘了僧侣在岩石边修行的画面,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整首诗充满了禅意
注释:在石上坐着,静静地默想着。春天来临时,鸟在山中乱叫。白云喜欢在我的庵前居住,我与它常年在一起度过悠闲的时光。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观赏自然美景、聆听鸟儿的啼鸣以及欣赏白云的陪伴等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平静,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宁静,远离尘世纷扰的生活理想
【注释】 纸帐:纸制的睡床。 一团虚白坠轻柔,护我禅林分外幽。 身在芸辉堂上卧,神于银色界边游。 素云助暖春常在,霁月凝光夜不收。 好是枕边蝴蝶绕,梅花有梦到罗浮。 【译文】 一张薄薄的纸帐轻轻垂下,保护着我远离尘世进入一片宁静的天地。 我身在华丽的殿堂中安歇,但心却像银白色的丝线般自由自在地遨游。 天上的白云为我送来温暖,春天永远不离去。 月亮高悬天际,月光如水洒满大地,夜色也显得格外宁静。
注释: 1. 山居:在山上建屋居住。 2. 物外禅:超脱世俗,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 3. 绕窗白石与清泉:环绕着窗户的白石和清澈的溪流。 4. 安心法:指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5. 衲被蒙头:用僧衣蒙着头睡觉。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中的居住环境及其心态。首句“构屋山居物外禅”,表达了作者选择在山林中建造住所,追求心灵上的宁静,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第二句“绕窗白石与清泉”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墨竹的形态,后四句写墨竹的神韵。 【答案】 “谁写双筼筜”是说是谁在画这两根竹子,“半晴半带雨”是说这根竹子一半是晴天一半是下雨天。 译文: 谁人画出了两根竹子,一半晴一半下雨。 竹子干直挺拔像青琅玕,叶子疏朗攒簇着翠羽。 清雅神韵如同禅室悬挂,瘦长体态如同山僧修习。 如果遇到了老香严,一定用他的公案来举证
元代诗人尤玘(字守元,号知非子)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春暮泛湖》为后世所传诵。尤玘的生平与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尤玘的诗才横溢,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尤玘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能够引人深思。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同时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法则的深层理解。尤玘的诗作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享受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 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 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 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