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径尘容尽,柴关昼不开。
燕乘韶景至,人约暮春来。
戏蝶环红蕊,丛花媚碧苔。
芳郊堪一眺,策杖竹间台。

竹坞

双径尘容尽,柴关昼不开。

燕乘韶景至,人约暮春来。

戏蝶环红蕊,丛花媚碧苔。

芳郊堪一眺,策杖竹间台。

注释:

  1. 双径尘容尽:两条小路已经积满了尘埃。
  2. 柴关昼不开:柴门在白天是不会打开的。
  3. 燕乘韶景至:燕子趁着美好的春光飞来了。
  4. 人约暮春来:有人约我在暮春时分一起来。
  5. 戏蝶环红蕊:蝴蝶在花丛中嬉戏。
  6. 丛花媚碧苔:各种花朵在阳光下娇艳欲滴。
  7. 芳郊堪一眺:在美丽的郊外可以一览无余。
  8. 策杖竹间台:拿着拐杖走到竹林间的石台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画意。首句“双径尘容尽”,描写了村庄里两条小路已经被灰尘覆盖,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平淡。接着“柴关昼不开”,则展现了村庄的闭塞和宁静。然而,这样的场景并没有让诗人感到沮丧,反而激发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燕乘韶景至”一句,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燕子的到来。燕子被描绘成春天的信使,它们的飞翔成为了春天的象征。紧接着,“人约暮春来”一句,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得更加和谐。人们在这里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和体验者。

接下来四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戏蝶环红蕊”形容了蝴蝶飞舞的美丽景象;“丛花媚碧苔”则描绘了花朵在阳光下的娇艳。这些生动的细节都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画面。

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芳郊堪一眺”,“策杖竹间台”。这里的“芳郊”指的是美丽的郊外,“策杖”则是诗人用来行走的工具。通过这个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同时,“竹间台”也暗示了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灵感和平静。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喜爱。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的表达,诗作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时光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