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贤曾提耳,邀我游太冥。
日休与日拙,孰醉而孰醒。
苦认魂为梦,咸迷影即形。
曷不观空色,虚缄冲漠扃。
【注释】
①太冥:指佛家所说的“太虚”。②日休与日拙:语出《庄子•刻意》,意为“人有七情六欲,如春蚕吐丝,秋蝉断壳,昼夜不停。人若想长生不老,就必须修心养性,使情欲止息”,后以“日休”比喻人的烦恼、杂念,“日拙”比喻人的欲望、贪求。③孰醉而孰醒:语出《庄子•齐物论》,意为“谁能说谁更清醒,谁能说谁更迷惘”,这里用反意,表示两种不同境界的人。④苦认,苦苦地;魂为梦,把魂魄当作梦境,即把现实看作幻觉;咸,都;昧,迷惑。⑤曷(hé)不,何不;空色,超脱一切形相;虚缄冲漠扃,虚静守持冲淡玄关。⑥冲漠:道家称虚无无形的状态或状态。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诗人隐居山中,闲居无事,于是写就了《春日山居即事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
前四句是说:先贤们曾提耳来邀请过我,邀我进入佛家所说的“太虚”。在佛教看来,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是由于欲望的执着而产生的。因此要想摆脱烦恼,只有“修心养性,使情欲止息”。但是,人是有情之物,不可能真正做到。所以,“我”只好随俗而动,去游佛家的“太虚”。
后四句是说:“我在佛家‘太虚’的境界里,究竟是清醒一些,还是迷惘一些呢?这很难说清楚。”因为,对于佛家来说,“太虚”就是“真空”,是超越一切的具体形象和现象,是一种无生无名的境界。但是,人是有具体形象和现象的存在物,不可能完全超越。所以,从“太虚”这个角度说,“我”又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物。这样,“我”就陷入一种苦恼之中:既不能超脱于世俗之外,又不能彻底摆脱世俗生活的种种烦恼。“苦认魂为梦,咸迷影即形”,就是这种心情的概括。
最后两句是说:“为什么不去体察一下‘虚空’的真谛呢?”“虚空”是佛教用语,指一切具体的形象和现象。佛教认为,一切具体形象和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虚幻之物。因此,要想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体察一下“虚空”的真谛。“观空色,虚缄冲漠扃”,就是这个意思。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山中居住时的所见所思,表明了他在追求解脱之道时所遇到的困惑:一方面他努力去寻求解脱之道,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脱离世俗生活的烦恼。这种矛盾的心情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