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流极运,无路得潜逃。
骨肉忍相噬,贤愚共一蒿。
腐尸争鸟啄,怨魄学狐嗥。
精卫思填海,区区母太劳。
【注解】
生逢流极运:生来就遇上了政治上极为黑暗的时期。流,指乱世。
无路得潜逃:没有机会或方法可以逃避这种局面。
骨肉忍相噬:亲人们之间都相互残杀。
贤愚共一蒿:聪明和愚蠢的人同样受到迫害。
腐尸争鸟啄:腐烂的尸体也会引起鸟儿去啄食。比喻即使再无用的东西也还有人喜欢。
怨魄学狐嗥(háo):怨恨的灵魂也会像狐狸那样发出嚎叫声。
填海:神话故事,精卫鸟衔树枝和石头投入东海,誓要把东海填平。
区区母太劳:你的母亲也太累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流寓于奉先县(今属陕西)时所作。当时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已起,诗人忧国伤时,写下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
首联:“生逢流极运,无路得潜逃。”意思是说,自己生在乱离的年代,没有机会能够偷偷地逃走。这是全诗的总纲。
颔联:“骨肉忍相噬,贤愚共一蒿。”意思是说,亲人们之间互相残杀,聪明和愚蠢的人都同样受到迫害。这是全诗的关键句,它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颈联:“腐尸争鸟啄,怨魄学狐嗥。”意思是说,即使再无用的东西也还有人喜欢,即使是已经腐烂的尸体也会引起鸟儿去啄食,即使是怨恨的灵魂也会像狐狸那样发出嚎叫。这是全诗的过渡句,由前面的“无路”转到后面“有路”。
尾联:“精卫思填海,区区母太劳。”意思是说,精卫鸟要填平东海以报仇,而母亲却太累太苦了。这是全诗的结论句。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对仗工整,结构严密,语言精炼而生动。通过描写一个具体的场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在当时的苦难生活。
杜甫用了大量的典故,如“精卫填海”“鸟啄腐尸”“狐嗥怨魂”等,这些典故都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但在这里却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精卫填海”是指传说中的一种鸟类,据说它能将嘴里含着的石头投到大海里,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这里的“精卫”则是指杜甫自己,他用“填海”来比喻自己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同时,他还用“鸟啄腐尸”来形容那些腐败的官员们被人民唾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