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赤子最堪怜,房竹山中有废田。
耕凿几年皆帝力,岂烦膏血污戈鋋。

【注释】

①志渊:薛志渊,唐人,曾任荆、襄二州刺史。使:出使。②赤子:指百姓。流离:离散。③废田:荒芜的田地。房竹山:在今湖北房县西南。④帝力:皇帝的力量。⑤膏血:指百姓的血汗。污:玷污。戈鋋:古代兵器。⑥“岂烦”句:说皇帝用兵是为了保家卫国,用不着百姓再出力了。⑦“堪怜”句:老百姓最可怜的是流离失所、无依无靠。⑧“耕凿”句:耕种、开垦都是皇上的恩德,用不着他们来操心。⑨“讵(jù)”:难道;哪里。⑩“戈鋋(chán)”句:说老百姓为保卫国家打仗流血牺牲,用不着皇帝来操劳了。⑾“流离”句:指流离失所的百姓。⑿“荒田”句:指被战乱破坏的农田。⒀荒:荒凉,衰败。⒁“帝力”句:说皇帝用兵是为了保卫国家,用不着老百姓再出力了。⒂“膏血”句:说百姓的血汗已经用得够多,用不着皇帝再操劳了。⒃“何事”句:说老百姓已经为国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不需要再出力了。⒄“堪怜”句:说老百姓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是最可怜的。⒅“耕”句:指老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耕种土地。⒆“膏血”句:说老百姓的血汗已经用得够多了,用不着皇帝再操劳了。⒇“何事”句:说老百姓已经为国家付出太多代价,不再需要再出力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作品。诗的前四句写百姓之苦,后四句写皇帝之责。

前四句,诗人把笔锋对准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以“赤子”代指人民,以“房竹山中”代指荆襄一带。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荆襄一带的战乱情况,而只是从百姓的苦难说起,这就使得读者很容易地联想到了荆襄一带的战争,以及由此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这一句中,诗人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即把流离失所的百姓与安居乐业的农民进行比较,突出了百姓的悲惨处境。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荆襄一带的荒凉景象,从而更加突出了百姓的苦难。

后四句,诗人将笔锋转向了皇帝的责任问题。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批评皇帝的过错,而是通过对百姓的血汗和皇帝的功劳进行了比较,从而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这也是一种反语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又没有直接指责皇帝的错误。最后两句,诗人又将笔锋转向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在这里,诗人通过描写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去耕种土地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

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百姓苦难和皇帝责任问题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