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筑高台势半倾,昔人犹慕好贤名。
天于白日自今古,士与黄金随重轻。
返照又兼飞鸟没,残霞时傍断虹明。
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
金台夕照
谁筑高台势半倾,昔人犹慕好贤名。
天于白日自今古,士与黄金随重轻。
返照又兼飞鸟没,残霞时傍断虹明。
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
【译文】
是谁修建的高台倾斜了大半边天,过去的人还羡慕贤良的名声。
太阳每天从天空中升起,从古今至今一直如此,
人们和财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轻重。
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鸟儿消失的地方,
晚霞时常陪伴着断了的彩虹。
我站在河边感叹时光流逝,心中充满感慨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大臣倪岳创作的《京师十景图诗》中的开篇之作,描绘了北京城西的金台夕照美景。诗作以“金台夕照”为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夕阳下金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深感慨。
首句“谁筑高台势半倾”,诗人通过疑问的表达方式,引出了高台上的景象。这里的“高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势半倾”则暗示了其不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暗含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句“昔人犹慕好贤名”,进一步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贤良品质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人高尚品质的赞赏之情。
第三句“天于白日自今古”,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太阳每天从天空中升起,从古今至今都如此。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隐喻了人类生活的循环往复。同时,“天于白日自今古”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
第四句“士与黄金随重轻”,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人才与财富相提并论。这既表明了人才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轻视和忽视。
第五至六句“返照又兼飞鸟没,残霞时傍断虹明”和“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返照”、“残霞”、“断虹”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同时,诗人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例如,“返照”与“飞鸟没”形成对比,暗示了事物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残霞”与“断虹明”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又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最后两句“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是全诗的感情高潮,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萧萧易水”指的是易水河,这是一首古代悲歌《垓下歌》中提到的地方,象征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无奈和悲哀。“登眺惟深感慨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面对美丽的风景,诗人深感人生的短暂和历史的沧桑,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哀愁。
《京师十景图诗·其一·金台夕照》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美感的诗作。它不仅描绘了北京城的美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深感慨。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