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暮色渐熹微,台草如茵尚可依。
落日下从江水浴,断霞真共塞鸿飞。
登高望远且为乐,弄月吟风甘息机。
北望严城无十步,殷勤幽鸟莫催归。

【注释】

千山:指连绵起伏的高山。

暮色渐熹微:黄昏的天色逐渐变得明亮。熹微,光明微弱。

台草:雨花台上的草。

江水浴:夕阳下江水沐浴着晚霞,波光粼粼。

断霞:落日时天空中分散的云彩。真共塞鸿飞:落日在天边与塞北的大雁一同飞过。

登高望远且为乐: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心中自然愉悦。

弄月吟风甘息机:在月光下吹奏箫声,在风中咏诵诗篇,使烦恼消散于无形。甘息,这里作“消散”。

北望严城无十步:向北望去,只见不到十步远的地方就是京城。严城,指京师长安。

殷勤:殷勤地。催归:催促归去,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傍晚时分,群山的景色开始渐渐暗淡下来。雨花台上长满青草,我仍然可以依靠它们。

夕阳西下,江水沐浴着晚霞,波光粼粼。落日时天空中分散的云彩,真的跟塞外的鸿雁一同飞翔。

登高远望令人心旷神怡,在月光下吹奏箫声,在风中咏诵诗篇,使心中的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

向北望去,只见不到十步的地方就是京城。我殷勤地催促归去,因为我思念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夜雨后登雨花台观景时的心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全诗写得清丽婉约,含蓄蕴藉。

首句写登高所见之景。“暮色”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渐熹微”表明天气由白昼转到了夜晚,天色逐渐暗淡下去。“台草”点出地点是在雨花台上。“依”字写出了台草的特点:虽然已经过了秋天,但是草还长得很茂盛,因此还可以倚靠它。这两句是说:尽管天色已经很暗,但雨花台上的草还很茂密,可供倚靠。

颔联写登高所感,即景抒怀。“落日”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下从江水浴”表明天气由白昼转到了晚上,太阳落下去了。“下从江水浴”中的“浴”字用得很好,既写出了水面被晚霞映红的样子,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太阳落下去的景象。“断霞”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真同塞鸿飞”,写出了落日时天空中分散的云彩,跟塞外的大雁一同飞向远方。这里的“真”是形容词,“真共”是副词,意思是落日时的云霞确实像塞外的大雁一样飞向远方。“塞鸿”指的是塞外的候鸟,这里用来比喻落日余晖中的云彩。这句的意思是:落日时的云彩和塞北的大雁一起飞向远方。这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颈联写诗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情状。“登高远望”说明诗人登上了高处。“且为乐”,意思是登高远望是一种快乐的事。“弄月吟风”是指诗人在月光下吹箫、在风中朗诵诗词来消愁解闷。这两句是说:登高远望是一件使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在月光下吹箫、在风中朗诵诗词来消愁解闷。这里的“弄”是动词,意思是玩弄、摆弄;“吟”是动词,意思是吟诵、咏叹。这两句是说:在月光下吹箫、在风中朗诵诗词来消愁解闷。诗人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表现了他登高远望时的心情。

尾联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北望”表明诗人眺望的方向是北方。“严城”点明地点是京城长安。“无十步”表明距离很近,几乎就在京城附近。“催归”表明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莫催归”表明诗人希望不要催他回家。这两句是说:向北望去,只见不到十步的地方就是京城。我殷勤地催促归去,因为我思念故乡。尾联是说:向北望去,只见不到十步的地方就是京城。我殷勤地催促归去,因为我思念故乡。这两句是说:向北望去,只见不到十步的地方就是京城。我殷勤地催促归去,因为我思念故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