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山上高,天在山中小。
圆晖易沉夜,初阳迟报晓。
马走山树巅,飞鸟出其下。
云连深洞迷,石缺危桥架。
七盘非险途,三秋足清景。
日夕留泉声,谁能辨喧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第二首,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全诗如下:
人行山上高,天在山中小。
圆晖易沉夜,初阳迟报晓。
马走山树巅,飞鸟出其下。
云连深洞迷,石缺危桥架。
七盘非险途,三秋足清景。
日夕留泉声,谁能辨喧静?
注释:
- 人行山上高:人行走在高山之上显得格外高大。
- 天在山中小:天空仿佛藏在大山之中,显得很小。
- 圆晖易沉夜:太阳落山时,余晖映照在山间,使夜晚变得容易降临。
- 初阳迟报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虽然已经到来,但仍需时间才能驱散黑暗。
- 马走山树巅,飞鸟出其下:马儿在山顶奔跑,鸟儿从树林中飞出。
- 云连深洞迷:云雾缭绕在山洞之中,使人感到迷茫。
- 石缺危桥架:岩石的缺口上搭建了一座危险而稳固的桥。
- 七盘非险途,三秋足清景:七盘山路虽然艰险,但在秋天这里却有美丽的风景。
- 日夕留泉声,谁能辨喧静:夕阳西下,泉水潺潺,但人们很难分辨出是喧嚣还是宁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的美景。诗人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圆晖易沉夜”、“初阳迟报晓”等,生动地勾勒出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画面。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将山中的高远与人间的喧嚣进行了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此外,诗中的“七盘非险途,三秋足清景”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旅途的乐观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