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苦积澍,万井坐奔流。
湖海应同溢,瓯寠可望收。
始知天大漏,不信地全浮。
终日垂高望,能无杞国忧。
【注释】
一春:一整年。万井:万家。奔流:水急流走。湖海:指湖泊与大海。瓯寠(ōujué):地名,在今浙江省温州市。
始知:方才知道。天大漏:指雨水如注。地全浮:指地面被淹没。高望:远望。杞国:国名,即春秋时宋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赏析】
此诗为雨后所感而作。诗人以“雨叹”为题,表达了对天灾的感叹。诗中描写了连绵不断的降雨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这种灾难的深刻感受和思考。
首联“一春苦积澍,万井坐奔流”,写春旱之苦。一春来,干旱不停,庄稼得不到灌溉,田里的水早已干了,而许多村庄却仍受着暴雨的折磨,河水暴涨,淹没了许多房屋,人们只好坐着等雨过天晴。这是诗人对当时农民遭受旱涝灾害的真实写照。“一春”二字写出了时间的长短,也表明了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忍受着旱涝灾害的折磨。诗人用“苦积澍”“坐奔流”等词语,将农民饱受旱涝之苦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
颔联“湖海应同溢,瓯寠可望收”,写洪水泛滥之害。湖水、海水本应平静,但如今却泛滥成灾,瓯寠这个小城也难逃厄运。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农民们饱受旱涝灾害的现实。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洪水泛滥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始知天大漏,不信地全浮”,抒发了对天地无常的感叹。诗人通过对天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天地之间,有时也会发生意外的变化,让人类感到震惊。这里的“始知”二字,表明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刻认识。而“信”字则是对自己的看法,他不相信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因为天地之间的变化是常有的事,不能轻易相信。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天地无常的感叹,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尾联“终日垂高望,能无杞国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认为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去应对自然灾害,就会像杞国一样陷入困境。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
整首诗以雨后所见为题材,描绘了农民们在旱涝灾害中的艰难生活,并通过诗人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天地无常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未来安危的担忧。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