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衣须寄早,对月织流黄。
若得著郎体,不嫌作下裳。

”`

征衣须寄早,对月织流黄。

若得著郎体,不嫌作下裳。

诗句释义:

  1. “征衣须寄早”:“征衣”指的是为即将离家打仗的亲人准备的衣物,“须寄早”则表明需要尽早寄送出去,以免耽误时间。这反映了诗人对远行的丈夫的关心,希望他在路上能够保暖和安全。(“征衣”指出征时穿的衣物;“须寄早”是必须提前发送)
  2. “对月织流黄”:“对月织”指的是一边看着月亮一边纺织,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寄托或思念的情绪。“流黄”通常指丝绸,这里的“流黄”可能指的是色彩斑斓的丝绸织物,暗示着这种织物具有装饰性和美观性。(“对月”指观赏月光或在月光下工作;“织流黄”可能意味着制作色彩鲜艳的织物)
  3. “若得著郎体”:“若得”即如果能够,“著郎体”可能是指模仿或遵循丈夫的风格或习惯。这里的“郎体”可以理解为丈夫的体式或风格,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与丈夫相匹配的愿望。(“若得”是如果可以的话;“著郎体”指模仿或适应丈夫的习惯)
  4. “不嫌作下裳”:“不嫌”表示不介意,“作下裳”指的是作为衣服的底层或衬里,这里可能暗示着诗人愿意牺牲一些舒适的东西来满足丈夫的需要。(“不嫌”表示不介意;“作下裳”可能意指提供下层衣物给远行的丈夫)

译文:

在这秋夜,我对着皎洁的明月,一边织着彩色斑斓的流黄,一边思念着远方的夫君。如果能按照他的风格来创作,哪怕是做他的下裳,我也绝不会嫌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思念远征夫君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典型的思妇形象:她孤独地站在窗前,对着皎洁的明月,手中拿着织机,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诗中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描写,巧妙地将思妇的相思之情转化为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寂寥的秋夜之中。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感,通过对比秋月、秋风、捣衣声等元素,巧妙地表达了思妇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她不仅关注着远行者的生活所需,还深深忧虑着他的安全与健康。这种深情厚意,既体现了思妇的贤良淑德,也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与执着。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首诗歌情感升华的总结与升华。它不仅表达了思妇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更透露出她愿意为了这份爱情付出一切的决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使得这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李白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简洁的诗句中,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