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重阳菊已披,梅花数朵映霜姿。
频将春色添秋色,不惜寒枝作暖枝。
甘苦已教陶令识,芬芳更与阮公期。
竹林相过须沉醉,莫待登高倒接䍠。
【注释】
1.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2.披:盛开。
3.数朵:几朵。
4.映:映衬,衬托。
5.频:多次。
6.寒枝作暖枝:比喻梅花不畏严寒,迎风绽放。
7.陶令:陶渊明,东晋诗人,爱菊。
8.阮公:阮籍,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爱菊。
9.相过:相互拜访。
10.须:要。
11.沉醉:醉心,迷恋。
12.倒接䍠(hán):用竹竿把树枝弯成弧形状,像倒接在篱笆上一样。
【译文】
菊花还未开到最盛,就已经凋谢了;
只有一簇梅花,在霜中开放。
将春天的景色增添进秋天的景色里,不怕寒冷的枝条也能变成温暖的枝条。
甘苦已经教陶渊明知道了,它的芳香更是与阮籍相比拟。
竹林中互相拜访,一定要陶醉其中,千万不要等到重阳登高才去摘取茱萸。
【赏析】
本诗为宋代文人王之道所作。王之道是北宋末南宋初人,字道辅,号竹坡居士,建昌军南城人。他是宋理宗宝祜二年进士,历任台州教授、太常博士、秘书郎等职,以直谏被贬谪于潮州,晚年又迁居郴州。他一生坎坷不平,但性格刚强,不随俗浮沉,有志难酬,壮志难酬,所以借写菊梅寄托自己的理想和遭遇。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是说菊花未开已衰,梅花虽寒而香,陶渊明、阮籍两位古代隐逸之辈,都十分欣赏这种花,最后一句是说在竹林中互相拜访的时候,一定要陶醉在其中,不要等到重阳节去摘茱萸。
此诗首尾照应,中间承启自然,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前后连贯,浑然一体。首二句点明季节,点出主题;三、四两句写景抒情,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傲视霜雪的品格;五、六两句进一步写景抒情,赞美梅花不畏严寒,迎风开放的精神;七八句由景入情,赞美梅花能耐寒而不惧霜雪,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后两句写友情,赞美朋友间互相拜访,畅饮交谈的情景,寄寓着诗人自己对人生坎坷,壮志难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