棨戟重临凤水湄,三年谁与共忧时。
魏糔帝问传家笏,苏轼天留过岭诗。
富国只今先煮海,才人从古例分司。
湖山到处题名在,耿耿心应有石知。
【解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全诗以“寄怀瑞凤”开篇,点题。“棨戟重临凤水湄”,写诗人重临故里,感叹世事沧桑。“三年谁与共忧时”,是说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自己已年过半百,却无人可以共同忧虑国家大事。以下三句是说自己的处境:自己虽身居高位,但是魏帝询问传家笏,苏轼天留过岭诗,自己只能作壁上观。“富国”二句,是说自己对富国强兵无能为力,只能煮海为生,而“才人”只能被朝廷分司外放。最后两句是说自己心如古井,只有石头知道。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和无奈的情怀。
【答案】
寄怀瑞凤
棨戟重临凤水湄,三年谁与共忧时。
魏糔帝问传家笏,苏子天留过岭诗。
富国只今先煮海,才人从古例分司。
湖山到处题名在,耿耿心应有石知。
译文:
我重临家乡,不禁感慨万千。三年来,有谁与我共度国事?魏帝问我传家的笏板,苏轼留给我的是过岭南的诗歌。现在我只能够煮盐捕鱼,从前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如今只能在朝中做闲官。我四处游历,题下许多诗句,但我的心如古井,只有石头才能知道我的心事啊!
赏析:
此诗首联点明题旨,慨叹时事;颔联自比苏轼,抒写胸中的郁闷;颈联承前意,写自己身处高位却无所作为;尾联写自己胸怀坦荡,志在千里。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和无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