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门也自留,中朝全盛有人忧。
当时但笑书生见,非策方今信鹿洲。

【赏析】

《澳门杂诗》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咏史抒怀,以历史兴亡作比,讽时伤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不是花门也自留”一句,写澳门的葡萄牙人虽非中原之民,但他们在澳门长期居住并留下了一些遗迹,这既是事实,也不是事实。“花门”,指代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这句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它一方面指出了澳门的历史背景,即这里曾经有过外国势力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澳门并非完全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这种表述既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一现实的认识。

“中朝全盛有人忧”一句,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概括。这里的“中朝”指的是中国,而“人忧”则是指那些为国家担忧的人们。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人们内心深处却依然存在忧虑和不安,这种忧虑源自于国家内部的种种问题以及外部的压力和挑战。这种表达方式既深刻又生动,让人深感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严峻。

“当时但笑书生见,非策方今信鹿洲”一句,则是在对比中强调了当前的时代与过去的区别。这里的“书生见”指的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看法或建议,而“鹿洲”则是指明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李贽(1527—1602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分析本质,他们所提出的对策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整首诗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认识。它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