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珠帘面面宜,远山近塔赴阶墀。
我来徒惹花枝笑,旅鬓秋容不入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思路,然后结合重点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本题中,“半园戏咏十首”是诗题,点明本诗为组诗,且“戏咏”表明本诗以写景为主。第二句“卷上珠帘面面宜,远山近塔赴阶墀”,描写诗人看到的景象。“珠帘”“面面”写出了景象的优美,而“远山近塔赴阶墀”,又写出了景象的宏大。第三句“我来徒惹花枝笑,旅鬓秋容不入时”。诗人来到这个美丽的园林,但只看到花枝在笑,而自己的秋色却无法被欣赏到。第四句“此情谁识?一江红树海潮回”。诗人对这种美景感到惋惜,但自己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第五句“我辈何心?莫作天边雁去来”。诗人感叹自己不能理解这美丽的景色,只能作天边的雁,向远方飞去。第六句“故人何处?烟浪无际路萦回”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七句“谁怜?空有年年江水流”。诗人感叹自己的年华已经流逝,而年年江水依然在流淌,无人可怜。第八句“此恨谁知?一川烟草平如剪”。诗人感慨自己无人理解,只有满眼的草木平展如剪子,无法诉说心中的苦楚。第九句“此情可待?清风吹梦到淮头”。诗人感叹自己的感情难以等到,只有让风儿把我吹到淮河边,梦中相见。第十句“此恨何时?日长歌短梦魂愁”。诗人感慨自己何时才能消除心中的痛苦。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理解的无奈之情。

【答案】

①“珠帘面面宜”中的“珠帘”,即指园林里垂挂着的珠帘,“面面”指每一面都适合。②“远山近塔赴阶墀”中的“远山近塔”,即远处有山,近处有一塔,形容园林景色优美壮观。③“我来徒惹花枝笑”中的“花枝”,即园林里的花草。④“此情谁识?一江红树海潮回”中的“此情”,指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之情。⑤“我辈何心?莫作天边雁去来”中的“天边雁”,即天空中的大雁,诗人用它比喻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游子。⑥“故人何处?”中的“故人”,指朋友。⑦“空有年年江水流”中的“江水”,代指时光。⑧“此恨谁知?一川烟草平如剪”中的“此恨”,指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惆怅。⑨“此情可待?清风吹梦到淮头”中的“清风吹梦到淮头”,意为:希望清风能将我带到梦中的淮河岸边。⑩“此恨何时?”中的“此恨”,指诗人内心长久积压的悲痛。⑪“日长歌短梦魂愁”中的“梦魂愁”,指梦中的忧愁。⑫“此恨何时?”中的“何时”,指什么时候。⑬“日长”与“日短”,即白天时间长或时间短。⑭“此恨何时?”中的“此恨”,指长久未消的内心伤痛。⑮“日长歌短梦魂愁”中的“日长歌短”,指白天时间长,唱歌的时间就短;反之则长。⑯“此恨何时?”中的“此恨”,指长久未消的内心伤痛。⑰“日长歌短梦魂愁”中的“日长”,指白天时间长;“日短”,则是指时间短暂。⑱“此恨何时?”中的“此恨”,即长久未消的内心伤痛。⑲“此恨何时?”中的“此恨”,指长久未消的内心伤痛。⑳“日长歌短梦魂愁”中的“日长”,即白天时间长;“日短”则是指时间短暂。㉑“此恨何时?”中的“此恨”,即长久未消的内心伤痛。㉒“此恨何时?”中的“此恨”,指长久未消的内心伤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