剺面风吹两鬓萧,此行敢惮涉嶕峣。
有怀欲抵将军澳,何处重寻菩萨寮。
飓母秋涛曾作谑,海翁春日要来朝。
嗟嗟且共安耕钓,定卜尧天雨露饶。

勘灾

剺面风吹两鬓萧,此行敢惮涉嶕峣。

有怀欲抵将军澳,何处重寻菩萨寮。

飓母秋涛曾作谑,海翁春日要来朝。

嗟嗟且共安耕钓,定卜尧天雨露饶。

【注释】
1.剺面:脸面被风吹得皱起。
2.敢惮:岂敢畏惧。
3.嶕峣(yáo):山势高峻险峭。
4.有怀:有感于心。
5.将军澳:指海边的将军岩,相传是古代将军驻守的地方。
6.菩萨寮:指和尚居住的地方。
7.飓母:台风的别称。
8.海翁:指渔民。
9.嗟嗟:感叹的语气词。
10.安耕钓:安静地耕作、垂钓。
11.定卜:确定,肯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勘灾过程中所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首句“剺面风吹两鬓萧,此行敢惮涉嶕峣。”描绘了诗人被风吹得满脸褶皱,但仍然勇敢地踏上了征程的景象。这里用“剺面”形容脸部受到风的吹拂,而“嶕峣”则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高峻险峭。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又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句“有怀欲抵将军澳,何处重寻菩萨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他想要找到那个曾经与将军共同度过时光的地方,却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寻找那个和尚居住的地方。这里既有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迷茫。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句“飓母秋涛曾作谑,海翁春日要来朝。”则通过描绘飓风和海浪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里的“飓母”指的是台风的别称,而“海翁”则是渔民的象征。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最后一句“嗟嗟且共安耕钓,定卜尧天雨露饶。”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只要能够像古人一样安心地耕作和垂钓,就能享受到如尧舜一样的恩泽和滋润。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