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翡翠珍如玉,合浦蠙珠累作花。
何以此间文贝好,人人压戴帽檐斜。
滇池产的翡翠就像玉一般珍贵。第二句,合浦出产的珍珠像花朵一样堆积。第三句,为什么这里的文贝特别好,人们纷纷佩戴帽子,帽檐斜斜。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云南的翡翠和合浦的珍珠,以及人们对它们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滇池翡翠珍如玉,合浦蠙珠累作花。
何以此间文贝好,人人压戴帽檐斜。
滇池产的翡翠就像玉一般珍贵。第二句,合浦出产的珍珠像花朵一样堆积。第三句,为什么这里的文贝特别好,人们纷纷佩戴帽子,帽檐斜斜。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云南的翡翠和合浦的珍珠,以及人们对它们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翻译为英文是 "The vast ocean waves are reluctant to join me, and I amble up the top of the Peng Mountain. I boast that my wine capacity is as vast as the sea; dare I take the vast Pacific as a drinking
身肥浑不论秋冬 身虽肥而不问季节,总是被网罗 缯网无处不在 占得澎湖鱼第一 却不知其用意为何,只是名号“龙” 诗歌赏析 这首《咏物二十四首·身肥浑不论秋冬》是清代诗人周凯所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画面:尽管自身肥大却不关心四季更迭,总是被渔网捕捉。这首诗通过对“身肥”与“秋冬”的对比,突出了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环境对其的影响,也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
``` 澎湖未解作湖呼,如此名湖天下无。 君向君山曾泛棹,量来几个洞庭湖。 【注释】 1. 澎湖:台湾的一个岛屿,因形似马耳而得名“澎湖”。 2. 未解:不解,不明白。 3. 湖呼:湖泊的称谓。 4. 如此名湖:这样著名的湖泊。 5. 天下无:世界上没有。 6. 君向:你曾经。 7. 君山:即洞庭山,位于湖南岳阳市境内,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8. 泛棹:划船。 9. 量:估计。
诗句解释: 1. 采得珊瑚采石帆: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海边采摘珊瑚的情景。"采得"意味着采集,"珊瑚"则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采石帆"可能是指用岩石制作的帆,这样的描述增添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画面。 2. 根生海底石巉岩: 这里强调了珊瑚的根部生长在海底的岩石上,"巉岩"指的是陡峭的岩石。这句话表达了珊瑚生长环境的艰难和顽强。 3. 花瓷亦作邀清供: "花瓷"通常指瓷器上的精美图案
澎湖听说像蓬壶,排列山峦如画图。 船只到了不让人引走,神仙只是太清臞。 【注释】 ①蓬壶: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②排列山峦入画图:形容山峦排列得有章法。 ③引去:引导。 ④太清癯:即清癯,指清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澎湖风光的赞美之词。 开头两句写诗人登上澎湖岛后的感受。澎湖,在今台湾省澎湖群岛上,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宝岛。诗人登上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到十分惊奇。他看到岛上的山峦
【注释】 肉角双双出蜗舍:肉角指蜗牛的足,肉色透明。双双,双双。蜗舍,蜗牛壳。 壳纹细细似沉香:壳纹细如线,像沉香木上的纹理。 回环文理浑如木:螺螺旋形的壳上,纹理回旋交错,好像木头一样。 性比蛼蚝分外凉:蜗牛的肉质比蛼蚝(一种海贝)更凉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赞美肉角和螺壳时,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肉角双双出蜗舍,壳纹细细似沉香”一句中
【诗句释义】 裹头赤足发鬅鬇,意思是头发被包在头上,双脚赤裸,头发杂乱。手执鱼腥结坠行,意思是手里拿着鱼腥味的鱼竿垂钓。卖得青钱买红芋,意思是用赚得的钱买来吃红薯。家家辟谷学长生,意思是每家都吃素,追求长生不老。 【译文】: 裹着头,赤着脚,头发蓬松凌乱,手拿鱼饵垂钓。 赚了钱,买了吃的,吃红薯,追求长生。 【注释】: 1. 裹头:指将头发束起。 2. 赤足:赤脚步行。 3. 发鬅鬇
【注释】: 1. 著来服色更离奇:指的是服饰的样式和色彩都显得十分奇特。 2. 说耐㛺(huán)赃海上宜:意思是说这样的服装,在海上穿着合适。 3. 染就胭脂为颜色:指的是衣服的颜色是红色和紫色。 4. 非红非紫暮霞时:意思是说这种颜色既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紫色,而是黄昏时分的颜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澎湖岛上的独特服饰。他的衣服颜色奇异,既不是传统的红或紫,而是一种独特的黄昏色
【注释】 蕃豆(fándòu ):番薯。生来(shēn lái):生长出来。油■磈(yóu huáng):油黑,泛指油亮。压载(yā zài):装货。 【赏析】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澎湖出产番豆(即番薯)。作者在序中说明:“余闻海中诸夷多食番薯,而不知种法,尝求之番人不得其说也。” 首句“番豆生来胜地瓜”,用对比手法,突出番豆的优越性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 其四 一篷驶出大洋中,绝小瓜皮不畏风。 溷入波心捕鳇鲤,求财直欲到龙宫。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渔船在海上捕鱼的诗。第一句“一篷驶出大洋中”,描述了渔船在海洋中行驶的情景。第二句“绝小瓜皮不畏风”,形容渔船虽然小,但是能够勇敢地面对风浪。第三句“溷入波心捕鳇鲤”,描绘了渔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捕捉鳇鲤的情景。最后一句“求财直欲到龙宫”,表达了渔民们对捕鱼成功的喜悦心情
【注释】 扪:摸。恣:尽。大嚼:尽情地吃。沧海:大海。沧波:大海的波涛。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名,在东海中。王景略:王景略是南朝梁陈后主时的一位将军,曾率军征伐南陈,大破之。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一种能以海水为食的小虾,这种小虾善于跳跃,能在海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它比作有“海客语”“瀛洲”的经历的王景略,表现了诗人对它的赞美。 前两句写小虾的活动。赤足扪来恣大嚼
【注释】 龙虫:即蚯蚓。 脆且松:形容蚯蚓的肉质细嫩、酥脆。 中无肠胃两端同:意谓不论它是在地上还是在水中,都与人的肠胃不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龙”和“潜龙”来比喻蚯蚓。首句“朝餐不意进龙虫”,“进”是进入的意思,“龙虫”指蚯蚓。次句“入口居然脆且松”,写蚯蚓肉细嫩而酥脆,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蚯蚓的外貌特征和口感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蚯蚓的形象。后两句“是植是潜都不辨,中无肠胃两端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非石非虫亦非鳖,腹纹隐隐作螺纹。 怜他枯绝偏能活,著醋依然匹耦分。 ``` 译文: 不是石头也不是虫子,也不是鱼鳖,它的腹部有着隐约的螺纹状花纹。尽管它已经枯萎到几乎要死亡,但仍然能够活下来,就像在醋中浸泡一样,它与别的同类保持着相似的形状和纹理。 赏析: 1. 非石非虫亦非鳖:这句话表达了该物既不是石头、虫子,也不是鳖,而是某种特定的生物
《咏物二十四首》是周凯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欣赏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有酒何须好模样: - 字面意思:“有酒”指的是拥有酒,“何须”表示没有必要,“好模样”指美好的形状或外表。 - 深层含义: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一种生活哲学,即在生活中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美,而应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与实质。 2. 大螺如斗小如瓯: - 字面意思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形象,表达了他对这个物品的赞美之情。 “刺如猬集形如鼓”这句诗描述的是这个物品的形状和特征。刺猬身上的刺密集且排列有序,就像被扎成一团;而形状像鼓的物品则是圆形的,有凸起的部分。这两个特点使得这个物品在形态上具有独特性。 “应比河豚毒几分”这句诗则暗示了这个物品可能与河豚相似,具有一定的毒性。河豚是一种海洋生物,其肉质鲜美,但同时也有可能含有毒性物质
注释: 胎生闻说有鲨鱼,多少鲲鲕出尾闾。 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述鲨鱼的形态和行为,来表达对生命循环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首句“胎生闻说有鲨鱼”,诗人在开篇便以惊奇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鲨鱼这种生物的陌生感。鲨鱼是一种胎生的鱼类,这种奇特的繁殖方式让诗人感到新奇而惊讶。 第二句“多少鲲鲕出尾闾”,诗人继续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