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登临胜,清秋天阙间。
半林黄叶路,一带夕阳山。
帆过江仍静,云归衲更闲。
此中宜对月,梯好不须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要求考生解释诗句的含义,然后根据注释和题目提示进行赏析即可。“何处登临胜,清秋天阙间”,此句意思是:什么地方登高远望最令人心旷神怡呢?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上天台山,放眼四望,真叫人心胸开阔,眼界大开。“何处”即何方,指哪里。“胜”,美好的地方。“清秋”指深秋。“清秋”是一年中气候宜人的时期,此时天高气爽、阳光明媚,万物成熟,景色优美。“天台”指浙江省天台县,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为我国东南名山之一。“登临”指登上高处。“胜地”指美景。“间”指中间。“胜地”与“间”连在一起就是“胜地之间”,意为最美的景致就在天台山。“清秋”是一年中气候宜人的时期,此时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万物成熟,景色优美。“天台山”是我国东南著名的名山。天台山在浙江中部的天台县,这里山势雄伟,风景优美,古木参天,奇岩峭立,云海翻腾,瀑布飞泻,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登临胜地之间”表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半林黄叶路,一带夕阳山”,“登高而望,只见满林黄叶铺成的道路,远处山峦上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正缓缓下沉。”两句描写了一幅深秋季节登山观日落的图画。“半林”“一径”指山林之中,一条小路。“黄叶”指深秋树叶的颜色。“半林黄叶路”描绘了山间的小路两旁落叶满布,显得幽静而寂寥;“一带夕阳山”描绘了远处山上夕阳余晖映照的情景。“帆过江仍静,衲归衣更闲”。“帆过”指船帆经过。“衲”指袈裟,佛教徒穿的长袍。“江”指江水。“静”指江水平静。“衲归衣更闲”描绘了僧人们驾舟而过江面的景象。“帆过江仍静”描绘了江水平静的景象;“衲归衣更闲”描绘出僧人乘船过江时的情景。“此中宜对月,梯好不须攀。”“宜”指应该。“梯”指梯子或台阶。“对月”“攀”,都是登高的意思。“宜”指适宜。“此中”指此地。“月”指月光。“梯好不须攀”意思是说:在这样的地方观赏月亮,不需要攀爬什么台阶。

【答案】

牛首寺初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当时只有一座大殿及塔影,后来屡经扩建,到了梁简文帝大通年间(527-528),寺院已颇具规模。隋代以后,寺院逐渐衰落。明万历十年(1582),御史杨仁厚主持重修,至万历十三年竣工。清代曾数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

这首诗写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作者时任南京礼部尚书,游览牛首山,登高望远,感慨万端。诗中既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