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镇雄藩控制长,防秋千骑绕边墙。
龙门山远开天险,马市台高压大荒。
霜戟晓连沙草白,蜺旌晴卷塞尘黄。
风生坐啸寻常事,难得威棱憺朔方。
【注释】
1.金观察:指金朝的官员。志章:人名。
2.两镇雄藩:指两京(今北京)和太原是北方的两大重镇,有雄藩之称。
3.防秋:即秋季边境防御。千骑:指千名武装人员。
4.龙门山:在山西永济县西,黄河中流,为古代边防要地。
5.马市台:指马邑城,古塞名,在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镇。
6.霜戟:用白铜制成的兵器,因含霜而得名。晓连沙草白:早晨霜冻后,霜戟上的霜附着在草上,使草木变白。
7.蜺旌:彩虹旗。晴卷塞尘黄:晴天时,彩虹旗卷起,扬起边塞尘土。
8.坐啸:坐着长啸。寻常事:平常的事。风生:风吹动。坐啸寻常事:坐着长啸,风吹动草木,一切都显得平静无事。
9.威棱憺:威严震慑。朔方:这里指北方地区。
【赏析】
《赠金观察志章》作于大定二年(1162),当时金朝对宋、西夏的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作者在这首诗中赞扬志章将军的功绩,歌颂了其威武的形象。全诗以“赠”开篇,然后逐句展开描绘志章的形象及其业绩,最后归结出志章的威武形象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首联先写志章的武功:“两镇雄藩控制长,防秋千骑绕边墙。”意思是说志章所统辖的两个重镇,如同雄伟的藩镇一样,控制着辽阔的长空;秋天里,他派上千名骑兵,环绕着边疆的城墙。这里的“雄藩”指的是两京与太原,是金国北部的重要军事基地。“两镇”则是指两京(今北京)和太原,都是北方的重镇。这两个重镇就像雄壮的藩王一样,控制着广阔的天空。在秋天的季节里,他又派出了一千名骑兵,环绕着边疆的城墙。这里的“千骑”指的是一千名骑兵。这两句写出了志章的武功之大,不仅能够统率两京与太原这样重要的军事重镇,而且能在秋天里派出上千名骑兵,环绕着边疆城墙。
颔联接着写志章的智谋:“龙门山远开天险,马市台高压大荒。”意思是说,志章所管辖的地区有龙门山这样遥远的天险,又有马邑城这样的高台来威慑敌寇。这里的“龙门山”指的是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面的黄河中流处的一个山,地势险峻,是北方边防的重要屏障。而“马市台”则是马邑城的别称,位于现今山西省朔县东北的马邑镇,是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台要塞。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志章在治理边防时的智谋和才能。他善于利用天险来抵御敌人的进攻,又能凭借高台来威慑敌人。通过这两句话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志章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画面。这种描写既表现了志章的英勇形象,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颈联接着描绘志章的威武:“霜戟晓连沙草白,蜺旌晴卷塞尘黄。”“霜戟”指的是用白铜制成的兵器,因其表面覆盖着一层霜花而得名。“霓旌”则是指彩虹旗,因为彩虹出现时会形成一种五彩斑斓的景象,所以被称之为霓旌。这句诗通过描绘霜戟和彩虹旗的颜色变化,展现了志章的威仪和风采。当早晨霜冻过后,霜戟上的霜花映衬着沙漠上的草木,使草木变得一片洁白;而在晴朗的天气里,彩虹旗卷起后扬起的尘埃在空中飘散开来,把边塞的尘土染成了黄色。这两句诗通过颜色的对比,突出了霜戟和彩虹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现出志章在战场上的威武形象。
尾联则表达了人们对志章的赞美之情:“风生坐啸寻常事,难得威棱憺朔方。”意思是说,每当风吹过的时候,志章都会坐着长啸一声,仿佛是在向远方的敌人挑战。这种威武的姿态和气势让整个北方都感到震慑。这里的“风生”指的是自然之风,寓意着志章在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和自信满满。而“坐啸”则是形容志章威武的形象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豪迈气概。这两句话不仅描绘了志章的形象和气质,还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高度赞美。他们称赞志章的威武和勇猛,认为他是北方地区的守护者,让整个北方都感到震慑和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志章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北疆守将的威武形象和卓越才能。他不仅能够统率两京与太原这样的重镇,还能在秋天里派出上千名骑兵环绕边疆城墙。同时,他还善于利用天险来抵御敌人的进攻,并以高台来威慑敌寇。他的威仪和风采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因此,这首《赠金观察志章》不仅是对志章个人成就的赞颂,也是对金国军队战斗力的展示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