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独上莽寒烟,四望苍茫潮气连。
欲净尘胸千顷外,直空醉眼万波前。
涌来三汲银河卷,驾去六鳌碧落悬。
漫记禹门争奋鬣,且教沧海动龙眠。
【注释】
龟山:即浙江绍兴的会稽山。
层峦独上莽寒烟:层层叠叠的山峰独自耸立在茫茫苍烟之中。
四望苍茫潮气连:四周眺望都是苍茫的海潮,与天地相连。
欲净尘胸千顷外:想要洗净心灵的尘埃,使心灵达到无边的空旷(境界)。
直空醉眼万波前:直视着眼前的波浪,仿佛看到那万顷波涛之上有仙人驾风驭云。
涌来三汲银河卷:好像有三股巨大的力量将银河卷入其中。
驾去六鳌碧落悬:好像是有六只巨鳌驾着船驶过蓝天之上。
漫记禹门争奋鬣:我随意记下这壮观的画面。
且教沧海动龙眠:暂且让大海也为之动容。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历会稽时所作。诗中描写了登高望远,海天相接,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首句“层峦独上莽寒烟”,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面。诗人登上会稽山顶,只见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这里的“层峦”指山峦重叠,而“独上”则表现出诗人独立于山巅的孤独感。“莽寒烟”形容山上的烟雾弥漫,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气氛。
第二句“四望苍茫潮气连”,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视野。他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苍茫的海洋,与天空相连,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合在一起。这里的“四望”表示诗人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而“苍茫”则形容大海的辽阔无垠。同时,“潮气连”还暗示了大海中的潮汐现象,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第三句“欲净尘胸千顷外”,诗人试图摆脱世俗的纷扰,让自己的心灵达到无边无际的境界。这里的“尘胸”指的是世俗之心,而“千顷外”则形容心灵的宽广和深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出他对自由、超脱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迷恋。
第四句“直空醉眼万波前”,诗人用“醉眼”来形容自己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仿佛看到了万顷波涛之上有仙人驾风驭云的景象。这里的“万波前”既形容波浪众多,又象征着仙人的高超技艺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第五句“涌来三汲银河卷”,“涌来三汲”是指海浪涌动而来,如同汲取银河之水一般壮丽。而“银河卷”则形容海浪翻滚如银河般璀璨夺目。这里的“三汲”、“卷”等词语都赋予了海浪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动感。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大海的壮丽和宏伟。
第六句“驾去六鳌碧落悬”,诗人想象着六只巨鳌驾着船驶过蓝天之上的场景。这里的“六鳌”是指神话传说中的六只大鱼,而“碧落”则形容天空湛蓝清澈,仿佛仙境一般。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他对于神秘、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的向往之情。
最后一句“漫记禹门争奋鬣”,“漫记”表示随意记录或吟咏,而“禹门”则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入海口之一。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古代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感慨。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手法,成功地展现了大海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