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凤山南野草秋,鸢声长啸使人愁。
威灵铜柱先诸葛,潦雾蛮溪愧少游。
马革有情尸可裹,云台无命象难留。
满坟薏苡离离实,还拟明殊几斛收。
马伏波墓
飞凤山南野草秋,鸢声长啸使人愁。
威灵铜柱先诸葛,潦雾蛮溪愧少游。
马革有情尸可裹,云台无命象难留。
满坟薏苡离离实,还拟明殊几斛收。
注释:
(1)《马援传》载:“援年二十馀岁,尝从入钱塘,吴太守欲试使功,援便募得数千人击贼。既而辞赏,不肯受。”又“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實,以求益寿”。后人因称马援为“马伏波”,此诗即以马伏波命名。
(2)飞凤山南是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乡,这里用“野草秋”写诗人凭吊故地的情景。
(3)鸢声长啸使人愁,鸢声:鹰声;长啸:长声悲叹。鸢声长啸令人产生愁绪。
(4)威灵铜柱:汉武帝时立石刻铭文于蜀郡临邛县南之桥头,以纪功颂德。三国时魏王司马昭曾移此石至洛阳建太庙,后归晋。
(5)诸葛:指诸葛亮,字孔明,刘备的重要谋士,三国蜀国丞相。
(6)潦雾蛮溪:指诸葛亮曾经到过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7)马革有情尸可裹:语出《汉书·马援传》:“援妻尝谓援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8)云台:汉明帝所造铜雀台,在邺城西北邺水上。
(9)薏苡:一种植物,其果实可食,根可入药。传说周文王时,伯夷、叔齐二人不愿做周臣,采薇菜食母,饿死首阳山。他们的尸体被运回,百姓不忍食用,于是煮成羹汤,并说:“这是我们吃薏苡的汤。”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通过怀念故人,表达了对死者的深情厚谊。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先看第一句,“飞凤山南野草秋”,诗人来到马伏波的墓地,眼前所见的是一片秋天的野草。这野草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无常。诗人的心情也随着这野草的变化而起伏波动。
接着看第二句,“鸢声长啸使人愁”,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鸢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愁绪。鸢声长啸,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和思念之情。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听到鸢声时的心境,还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
然后看第三句,“威灵铜柱先诸葛”,诗人来到了威灵铜柱下,这里是当年诸葛亮立下的铜柱所在地。这里的铜柱依然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事迹。然而诗人却感叹自己已经无法与诸葛亮并肩战斗,只能在远方遥望他的英名。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还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
接下来看第四句,“潦雾蛮溪愧少游”,诗人来到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是诸葛亮曾经巡视过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秀丽迷人,但诗人却感到羞愧不已,因为自己的一生未能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遗憾和自责之情,还体现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
再看第五句,“马革有情尸可裹”,诗人看到那些忠诚报国、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遗体被裹在马革里,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他想到这些烈士们生前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死后却只能被裹在马革里安葬,这让他感到无比痛心。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还体现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
最后看第六句,“云台无命象难留”,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那高耸入云的云台矗立在那里,但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感到无比惋惜和悲痛。这一句不仅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还体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意境广阔。诗人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